苹果年度发布会一如既往引发热潮,全球3C迷翘首以盼,许多人甚至彻夜守候,只为第一时间抢到新机。这样的场景早已见怪不怪,却再次引发一个老问题:到底是科技创新的魔力让人们趋之若鹜,还是消费主义的狂热在推波助澜?
高价与分期的“幻象”
苹果产品的售价一向高于同类品牌。以大马为例,全新 iPhone 17 的定价从 RM3,999 起跳,顶配 2TB 版本更高达 RM9,999——几乎等同于一般打工族一至两个月的薪水。若一次性付款,绝大多数人必定三思。
然而,市场很懂消费者心理,无利息分期方案降低了门槛,许多人因此愿意立刻下手。于是,“能不能买”不再是问题,反倒是“买了之后值不值得”。表面上轻松的分期,实际上却可能成为低收入群体的长期负担,甚至积累成“隐形债务”。
网络上更流行各种调侃:RM3,999 相当于 799 包快熟面;RM9,999 的 iPhone 17 Pro Max 2TB 甚至被换算成“每天只需一杯奶茶”的开销。结果,价格的沉重逐渐被氛围与娱乐化比较稀释。
功能升级,人人需要吗?
不可否认,苹果在功能上不断突破。iPhone 17 系列性能更强,屏幕刷新率翻倍,镜头配置接近专业相机,容量扩展至 2TB;更轻薄的 iPhone Air 也迎合了追求便携的用户。与此同时,新款 Apple Watch 加强健康监测,AirPods Pro 增添即时翻译与更佳降噪,的确在实用性上有所提升。
但问题是,这些功能真正贴近大多数人的日常需求吗?即时翻译或许对从事国际贸易、外交或语言教育的人群非常便利,但对普通用户而言,可能一年也用不上几次。至于媲美专业相机的影像功能,是否真有多少人会深入研究参数、随时创作专业级作品?
相比之下,Apple Watch 的健康监测功能,或许才是最具普及价值的更新——尤其对中老年人而言,它能像医疗手环般追踪身体状态,还附带通讯与日常应用。若能让真正需要的人群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无疑是科技带来的福祉。
苹果的创新值得肯定,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却值得反思:是出于实用需求,还是追逐潮流与身份认同?
在价格高企、生活成本上升的现实中,苹果产品有时更像是一种“符号”,象征着地位与潮流,而非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这让人联想到亚当与夏娃的故事——禁果并非真正有毒,却象征人类面对欲望时的脆弱。今日的“苹果”亦然:它是科技突破的结晶,是消费快感的来源,却也可能成为人们陷入欲望与债务的陷阱。
“苹果有毒”,或许不是指产品本身,而是那股难以抗拒却可能代价高昂的吸引力。它究竟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剂,还是现代人的消费瘾头?答案,最终只能由消费者自己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