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警示,华裔族群的某些传统饮食与用餐习惯,正悄悄推高癌症风险。腌制食品的嗜好、用餐时不分公筷公匙的习惯,都成为健康隐忧。
医生指出,导致癌症的因素复杂,包括吸烟、饮酒、遗传、起居与饮食习惯等。尽管规律运动能够帮助降低患癌风险,但若日常饮食存在隐患,仍可能大幅增加危险。
Advertisement
在华人饮食文化中,咸鱼、咸蛋、腊肉、金华火腿等腌制食物备受喜爱,这类食物因长期腌藏,极易生成对人体有害的致癌物质。与之相比,妥善储存的一两天隔夜菜对健康影响不大,但腌制品往往存放数月甚至数年,风险远高于一般菜肴。
另一大隐忧来自用餐礼仪。许多华裔在餐桌上喜欢夹菜给旁人以示好客,却常忽略使用公筷或公汤匙。若其中有人带有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病毒),便可能通过唾液传播。该病毒是人类最常见的致病病毒之一,被医学界认为与多种癌症存在潜在关联。相比之下,巫裔与印裔因习惯以公匙取餐,较少出现类似问题。
医生强调,癌细胞在缺氧环境中生命力特别顽强,而运动能够增加体内含氧量,从而降低癌症发生几率。
但这并不代表运动能完全避免癌症。事实上,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癌症,关键在于是否注意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并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而不是讳疾忌医,以免错失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