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妇女因在社交媒体购买车牌号码而误坠骗局,最终损失逾 25万令吉。
从信任到陷阱
受害者吴女士透露,她是在面子书看到一则车牌号码出售广告后,主动联系卖家。对方自称可代办相关手续,并要求她先支付 2万3800令吉 到一家车行的银行账户,以办理摩托挂号及指纹验证。由于首次交易顺利,她对卖方逐渐产生信任。
随后,吴女士决定委托对方帮忙购入心仪的车牌号码 SSB 1,售价高达 22万8000令吉。对方甚至提供一张“车卡照片”作为凭证,让她信以为真。然而,当她支付完两笔费用共 25万1800令吉 后,卖家便彻底失联并将她拉黑。
事后查证才揭骗局
吴女士在马华北干那那州议员陈勇鸣的陪同下召开记者会,公开她的遭遇。她说,事后向陆路交通局(JPJ)与相关车行查询,才发现该车牌号码从未开放认购,而所谓车行的名称和银行账户其实是被诈骗集团冒用,车行负责人也强调与案件无关。
警惕虚假交易
陈勇鸣提醒,民众切勿轻信网络车牌交易,尤其是涉及巨额款项时,更应先向 JPJ 核实号码是否真的开放认购。他也呼吁消费者透过 马来西亚公司委员会(SSM) 核查卖方公司资料,以免落入假公司圈套。
他指出,如今诈骗集团已善用 人工智能(AI) 制作虚假图片与文件,真假难辨,更凸显公众必须提高警觉。
“大家一定要保持谨慎,不要因一时疏忽,造成无法挽回的财务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