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生约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其中四分之一会伴随做梦。看似虚幻的梦境,尤其是反覆出现的恶梦,其实可能暗示身体潜藏疾病,是大脑与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重症医学专家黄轩指出,恶梦不仅和心理压力有关,更与 加速老化、早逝风险、甚至失智症 密切相关。
Advertisement
恶梦与早逝、失智风险的关联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针对18万人展开长达19年的研究发现,每周固定做恶梦的人,在 70岁前死亡的风险几乎是不做恶梦者的三倍,预测力甚至比肥胖、吸烟、不运动更准确。换句话说,恶梦可能是大脑或身体在敲响警钟。
2022年《柳叶刀·电子临床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 中年人 若每周至少一次恶梦,未来认知退化风险增加近三倍;
- 老年人 若经常做恶梦,失智症几率上升120%;
- 男性老年人 风险更高,经常恶梦者罹患失智的几率是未做恶梦者的五倍。
专家提醒,恶梦可能比记忆力减退更早出现,是失智的“早期信号”,因此夜间梦境同样应纳入健康观察。
为什么恶梦会伤身?
恶梦不仅带来心理惊吓,还会导致 皮质醇急速上升。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皮质醇环境中,会:
- 加速细胞老化、削弱免疫力
- 干扰夜间细胞修复
- 增加心脏负担,提升慢性病风险
医生形容,频繁恶梦就像“加速慢性自杀”。
3类梦境要特别注意
- 溺水或窒息感 → 可能提示 睡眠呼吸中止症,若伴随打鼾或半夜憋醒,应立即检查。
- 被追赶却跑不动 → 可能与 心血管疾病 有关,尤其伴随心慌、出汗,暗示心脏供血不足,增加中风或心梗风险。
- 身体特定部位受伤或刺痛 → 若醒来后对应部位仍隐隐作痛,可能反映该器官存在病变,例如胃部反覆梦境与现实胃痛,就需警惕消化系统疾病。
如何改善梦多与恶梦?
-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节奏,睡前营造安静昏暗的环境,确保床褥与枕头舒适。
- 放松心情:尝试冥想、瑜伽、深呼吸,避免睡前观看恐怖或焦虑内容。
- 减少刺激物:睡前避免饮酒与咖啡因,这些都会扰乱快速动眼期(REM)睡眠,让恶梦更频繁。
医生提醒,梦境是大脑与身体的投射,频繁恶梦绝非小事,应及早关注并改善生活习惯,必要时寻求医疗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