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昔加末近日连续发生六次地震,虽然震级不算强,但频密的震动已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对新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而言,这类浅震通常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城市里仍存在大量数十年前兴建的老旧住宅与店屋,这些建筑当年并未严格纳入抗震设计,如今早已成为隐患。
墙体龟裂、钢筋銹蚀、地基下沉,已是许多居民的日常困扰。平日或许还能勉强居住,但一旦遭遇地震,结构脆弱的老屋随时可能出现倒塌风险。与火灾、水灾不同,地震几乎没有预警时间,一栋年久失修的房子在短短数秒内就可能酿成悲剧。昔加末的震动正提醒我们:城市翻新绝非单纯的美化工程,而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迫切任务。
真正的城市翻新,不只是拆掉旧屋换上高楼,而是全面提升居住安全与生活质量。这包括结构补强、防灾设计、公共空间优化与社区功能再生。在抗震方面,新建项目应遵循现代建筑规范,而具文化或历史价值的建筑,则可透过补强延续其生命。唯有如此,居民才能摆脱住在“危险屋”中的不安,获得抵御自然灾害的保障。
马来西亚虽不处于主要地震带,但柔佛、沙巴与砂拉越不时感受到馀震。加上气候变迁带来的极端天气与灾害频率增加,若继续让数以万计居民留在老旧脆弱的房屋中,无异于为城市埋下定时炸弹。
因此,城市翻新必须被视为公共安全工程,而非单一经济发展计划。它是构建安全社区、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城市韧性的国家任务。政府需要通过如《城市翻新法案》般的法律框架,确保过程透明、公平,并维护屋主权益。同时,社会大众也需理解,翻新并非“强迫搬迁”,而是换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家。
昔加末的连环地震就是一记警钟。拖延只会让问题恶化,甚至在未来灾难中付出惨痛代价。老屋不仅是“历史痕迹”,更可能是城市里最脆弱的一环。与其等待下一次震动,不如从现在开始,加快城市翻新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