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当下最火红的运动,非“匹克球”(Pickleball)莫属。这项起源于美国、融合羽球、网球与乒乓特色的运动,近几年从欧美一路席卷亚洲,连羽球为“国球”的马来西亚,也掀起全民热潮。从社交媒体话题到球场预约爆满,都能看见它的身影。
匹克球之所以走红,关键在于规则容易上手、场地不大、运动强度适中,让年轻人、中年人甚至长者都能轻松加入。尤其对许多平日缺乏运动习惯的人来说,它既能流汗锻炼,也能与朋友互动交流。然而,随着参与人数暴增,各类运动伤害也随之浮现,从轻微的扭伤到严重的骨折、慢性的肌腱炎等,都在增加。骨科医生提醒,唯有重视预防与正确处理,才能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避免遗憾。
大马成全球增长最快市场
根据全球通用的匹克球评级系统(DUPR),马来西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用户数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增长速度甚至位居全球第二,仅落后韩国。如今在吉隆坡与雪隆一带,几乎每个周末的球场都是“一场难求”,即便租金比羽球场更高,依旧供不应求。自2019年在砂拉越引入后,匹克球迅速扩散至西马,目前全马已有超过190个球场。
老少皆宜的全民运动
匹克球吸引力在于强度适中。球拍设计让球速与节奏比羽球和网球更缓和,中年人和长者也能轻松适应,不会因过度激烈而却步。对年轻人来说,它不仅跟上潮流,还能轻松上手,成为社交与健身的热门选择。
热潮背后的隐忧:运动伤害
然而,正所谓“热潮之下有代价”。随着打球人数激增,运动创伤案例也明显上升。数据显示,近九成伤者为中年与长者,但年轻人同样有受伤风险。常见的伤害分为两类:
- 急性创伤:如打球时摔倒、脚踝扭伤。
- 慢性创伤:没有明显意外,却在赛后感到关节或肌腱疼痛。
最常见伤害:脚踝扭伤
匹克球常需要急停或横向移动,若脚踝不稳,很容易导致韧带受伤,严重时甚至会造成骨折。轻度扭伤一般1至2周可恢复,但严重者可能需要4至6周。若两周后仍未好转,应立即就医。
处理扭伤可遵循 R.I.C.E 原则:
- R(Rest)休息:避免继续运动,必要时使用拐杖。
- I(Ice)冰敷:减轻肿胀与炎症。
- C(Compression)加压:绑绷带稳定与控制肿胀。
- E(Elevation)抬高:将脚抬高以减少肿胀。
骨折风险:骨质疏松者更要小心
在球场上,骨折案例也时有发生,尤其是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一旦跌倒,很可能造成手腕或手指骨折。若受伤后出现持续疼痛与肿胀,应尽快接受X光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安全至上,乐趣才能延续
匹克球的确是一项适合全民的休闲运动,但若忽视安全与防护,伤害风险会随之增加。医生建议,球友们应做好热身、穿着合适球鞋,并在运动后适当拉伸,以减少意外发生。只有在健康与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长久享受匹克球带来的快乐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