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速度近年明显加快,自2020年以来已多次刷新“最短日”纪录。科学界推测,若这一趋势持续,到2029年可能得史无前例地实施“负闰秒”,即在协调世界时(UTC)中减去1秒,以修正地球自转与原子时之间的差异。
至于自转加速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地核活动、海洋与大气变化,甚至地磁场减弱有关。一些学者更警告,若自转加速失控,恐将触发全球性灾难。
通常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86400秒)。然而,自2020年起,科学家发现地球自转逐渐变快,迄今最短的一天出现在2024年7月5日,当天比标准24小时缩短了1.66毫秒。今年7月9日、22日与8月5日,日长也分别缩短了1.3至1.51毫秒。
《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作家亚历克斯·福斯特新书《圆周运动》(Circular Motion)近期出版,引起科学界热议。书中描绘了一个因地球自转速度骤升而濒临毁灭的世界:故事开端一天仅23小时,随后逐步缩短至仅2小时,地球像极限陀螺般旋转,日升日落极速交替。
专家指出,如果现实中自转真的达到小说设定的程度,将产生剧烈“离心效应”:地心引力作用被削弱,地表物体可能被甩向外太空;海洋水体则会在赤道附近聚集,导致赤道地区严重淹没,而两极海水则退去,掀起全球性洪灾与大海啸;板块活动也会加速,或引发频繁强震。
除此之外,美国NASA天文学家奥登瓦尔德博士警告,自转过快还会让“科氏效应”增强,使台风更猛烈、能量更大,进而导致全球气候愈加极端。与此同时,人类生理时钟可能被打乱,引发身心健康问题;卫星轨道位置也将失准,干扰通讯、网络及广播。
不过,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地球物理学教授邓肯·阿格纽认为,地球不可能加速到小说中那种“荒谬”的程度。目前观察到的自转加速幅度虽真实存在,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下,地球整体自转其实是逐渐变慢的。“大约十亿年前,一天只有19个小时。”他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