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自面世以来,从早期一次性仿烟产品,逐渐演变为可更换烟弹、烟油的雾化笔,再到可调功率、容量更大的第三代“Tanks”,直至如今外形小巧多样、便于携带的Pod Mods,不仅功能不断进化,更被包装成时尚单品,悄然吸引大批年轻人加入。
根据全球成人烟草调查(GATS)数据,自2008年马来西亚首家电子烟专卖店开业以来,电子烟使用率在12年间激增600%。截至2023年,全国约有140万人为电子烟用户,占人口的5.8%,其中每日使用率达5.4%。
卫生部《2022年国家健康与病发率调查报告》指出,未成年电子烟民比例从2017年的9.8%攀升至14.9%,短短五年间已超过30万人。社交平台上“不含尼古丁、无异味”的广告,正被批评为引诱青少年入坑的重要推手。
双威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罗孝铭教授透露,团队在2023年针对市售电子烟进行采样研究,从网购与实体店购入的28件产品中,有16件标示含有甜味剂,最常见的是蔗糖素(Sucralose),但高温雾化后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他强调,即便冷却剂在食品与化妆品中允许微量使用,长期吸入却可能伤害呼吸细胞。
研究也显示,电子烟在雾化过程中会释放甲醛、乙醛、丙烯醛及重金属颗粒,这些致癌物能深入肺部,引发炎症甚至三手烟危害。实验亦发现,吸入电子烟的实验鼠出现肺部水肿、充血及纤维化,与新冠肺炎引发的症状相似。
统计显示,电子烟民罹患心脏病风险比非烟民高56%,感染新冠风险高44%,血栓风险高10%。尤其15至24岁群体中,70%的电子烟民被列为心脏疾病高发人群。
虽然部分人认为电子烟比传统香烟“价廉物美”,且没有焦油带来的异味与外观困扰,但研究指出,单独吸电子烟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是非烟民的2倍以上,若同时抽传统香烟,风险更高达2.56倍。
在用户体验方面,不少烟民坦言电子烟带来的满足感与香烟差别不大,但价格更低。有人表示在新加坡一包香烟月开销约1300令吉,而电子烟设备及烟液仅需百余令吉即可维持半个月。然而,部分使用者也透露,长时间吸食后会出现喉咙不适、痰液增多等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除了正规产品外,仍存在大量来源不明的电子烟与烟液,标识不清,难以评估潜在危害。加上部分州属虽实施禁令,却因执法松懈而难以杜绝流通。
罗孝铭提醒,目前对传统香烟的健康风险已研究透彻,但电子烟的长期影响仍在探索中,已知成分如丙二醇和甘油,长期吸入将增加慢性发炎、过敏、哮喘风险。所谓“减害”宣传存在误导,不仅危害被低估,还可能让年轻人因电子烟而最终转向传统香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