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免签证上路后,部分来自中国、号称“专业装修团队”的外籍人士被指借旅游或短访名义入境,在社交平台招揽住宅装修与分包工程,市场版图从“服务在马中国客户”逐步延伸至本地社区,引发合规与安全疑虑。
社媒带货接单,争议随之而来
在小红书等平台,出现以“在大马的中国装修队”为名的账号,发布视频对比工序与成品,指摘“墙面如月球表面”“强光一照见真章”,并强调自家“细节控、平整度高”。与此同时,业界留意到新山等地已有团队低调接单。

公会:疑滥用免签从事工程,涉多法令
柔佛华人建筑商公会会长江永强表示,近期接获反映发现部分外籍人士疑在无工作准证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参与承包与分包,“已触及移民与劳工相关法令”。
他忧虑,若任其蔓延,将挤压本地承包商生存空间、扰乱价格秩序,且未注册于马来西亚建筑发展局(CIDB)的“游击队”缺乏监管,工程质量与安全责任存隐患;一旦发生事故或纠纷,消费者往往无处维权。
建议:移民局与人资部在住宅与商业装修热点加强联合执法、抽查签证用途;市政工程审核环节坚持仅由CIDB注册公司承包;并与地方政府、消费者组织协作,遏止非法承包与不正当竞争。
政策层面,呼吁在免签框架中纳入“行业排查与申报机制”,避免技术行业被滥用。
对网络抨击“本地手工差”,江永强坦言效率有提升空间,但不认同“手工差”的笼统指摘,并提醒屋主优先选择持证、受监管、有口碑的业者以保障权益。
3个月免签放大效应:长工时、快工期

发忆建筑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兼柔佛华人建筑商公会署理会长苏有新指出,去年已见外籍团队“抢滩”,3个月免签更便利其在马完成整套工程,“每天可干到16小时,工期很快”。
他称,这些团队也在社媒锁定峇株巴辖、丰盛港等地揽活。目前其客户仍以华人圈为主,本地消费者对价格与售后保障抱持观望。“更大的结构性问题是,随外资来马设厂,从设计、路灯到地砖都由同源供应链输入,本地供货与装修承接未能同步受益。”
“丢价”竞争与售后风险
柔佛州室内设计师协会会长张家豪直言,部分团队不设本地实体、无申报与税务成本,可大幅压价,长期将破坏行情与生态;反观本地公司需满足多部门规范、承担培训与合规成本,“价格上难与非法主体对打”。他提醒屋主,低价往往意味着售后无保障、风险自担。
商业项目门槛高,“游击队”难进入
Homlux Interior Furnishing董事经理、柔佛州室内设计师公会前会长刘丽娇指出,公司以商业空间规划为主,客户多为中大型企业,“这类项目流程与资质严格、必须完全合规”,因此未受明显冲击。
她并批评,有团队材料从境外带入、收益汇回境外,“对本地经济贡献有限,反而侵蚀本地利益”。发生纠纷时,本地公会可扮演调解者,但无注册主体的“松散队伍”往往难以约束。
她提醒屋主,莫贪便宜;一旦出现质量或合规问题,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