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砂拉越的历史叙事中,有三个日期格外关键:1963年7月22日、1957年8月31日,以及1963年9月16日。它们不仅是时序上的节点,更深深牵动着砂拉越人民的身份认同与政治思维。

7月22日 —— 砂拉越的“独立日”

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正式结束英国殖民地地位,迎来本身内阁的成立。许多砂拉越人将这一天视为真正的独立起点,象征自治政权的诞生。虽然不久后在9月16日加入马来西亚,但7月22日的意义在于——砂拉越首次握有自主的行政权,这是走向自我决定的重要一步。

Advertisement

8月31日 —— 马来亚的独立日

1957年8月31日,是马来亚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日子,对半岛人民而言,这是民族斗争的胜利与独立的里程碑。然而在那一年,砂拉越仍是英国殖民地,与这一日子并无直接联系。因此,联邦政府长期把831视为“全国国庆日”,却在砂拉越社会中引发认同落差——这一天的意义,并未深植于砂拉越人的历史记忆。

9月16日 —— 马来西亚的成立日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砂拉越、沙巴与新加坡(后退出)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合邦,奠基于《1963年马来西亚协定》(MA63)。对砂拉越而言,这并不是独立,而是“邦与邦联合”的契约日。砂拉越迄今不断强调 MA63 的精神,也正是基于邦国平等与契约约束的观念。

三重时间轴的交错

7月22日代表砂拉越的自治起点;8月31日承载马来亚的民族独立历史;9月16日则是联合邦契约的成果。砂拉越人在这三重历史轴线上寻找定位:既要维护地方身份的独特性,又要在契约平等的前提下认同马来西亚的整体框架。

对未来的思考

若要真正凝聚联邦认同,就必须尊重砂拉越独特的历史脉络。7月22日应被视为砂拉越的自治纪念,8月31日则是马来亚的独立历史而非强制性的全国记忆,而9月16日必须回到 MA63 契约精神,落实邦国之间的真正平等。

砂拉越的身份与认同,不可能被单一日期所框定。它是历史与现实交织而成的复杂结构。唯有承认这三重叙事,并以契约与平等为核心,才能让砂拉越人既保有区域自豪感,也能安心融入马来西亚的联邦框架。

上一则新闻华裔男走私军火被逮捕 警方怀疑受雇于贩毒集团
下一侧新闻34岁医生惊传猝死 留下妻子与2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