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近年来积极推动“收权运动”(devolution of powers),已成为本地政治发展的核心议题。这场运动的主轴,是依据《1963年马来西亚协定》(MA63),要求联邦逐步归还砂拉越在建国初期原有的自治权。

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时,砂拉越享有相当独特的邦地位,掌握移民、语言、宗教、司法、教育、医疗、身份及财政等多项自主权。然而,随着联邦逐渐集中权力,教育、医疗、天然资源等关键领域的决策权逐步收归中央。如今,砂拉越在政治与经济格局中重新崛起,发出“还权于邦”的强烈呼声,要求恢复当年被削弱的高度自治。

Advertisement

在具体实践中,砂拉越的收权涵盖多个层面。能源领域方面,砂政府成立自家石油公司 Petros,意在突破《1974年石油发展法令》下的中央垄断,掌控本地资源;教育与医疗方面,砂正推动成立独立的教育与卫生局,减少对联邦体系依赖;财政层面,则要求提升联邦拨款比例,并自主主导大型基建工程,例如古晋ART轨道交通系统,以贴合本地发展需求。同时,砂拉越继续保留英语为法律官方语言,彰显其司法与法律的特殊地位。

这场收权运动不仅是政治上的重新定位,更关乎经济与社会效益。一方面,砂拉越希望跳脱“马来西亚普通一州”的框架,定位为“邦级伙伴”;另一方面,更多资源收入留在本地,有助于推动绿色经济与数码经济发展,并强化“砂拉越人优先”的身份认同。

然而,挑战同样存在。联邦对权力下放始终抱持保留态度,宪制调整亦需经过冗长谈判;同时,砂拉越必须具备足够的财政与行政能力,才能真正承接权力下放,否则自治恐流于形式。

可以说,砂拉越的收权运动已成不可逆转趋势。它既是对历史自治权的修复工程,也是马来西亚体制未来演化的重要试金石。砂拉越的政治角色,正在从“州”的定位,逐步迈向介于“邦”与“国”之间的独特主体地位。

上一则新闻热带低气压出现 大马气象局发出警报
下一侧新闻伊党或许有良好意图 拉菲兹:但还是很难支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