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国庆的气息正浓。舞台上,首相安华依旧神采奕奕,他挥洒三语,侃侃而谈,从“开明伊斯兰”到“亚洲价值”,从“全球南方声音”到“和平外交灯塔”,一套又一套口号让国际会场掌声雷动。
然而,在这片掌声之外,国内街头却是另一番景象。
卡车司机因柴油补贴一刀切而怒火中烧,物流涨价让日常生活百物飞升;B40群体手里的100令吉援助金姗姗来迟,微薄得像是一粒糖,却被包装成政府的大恩大惠;白米和鸡蛋,曾经餐桌上的基本,如今成了令人咬牙的奢侈。
母亲在巴刹精打细算,青年在咖啡店谈论“日子越来越难过”,公务员里头效率低落、贪腐传言四起,却无人问责。首相在海外演讲“民主与改革”,但赵明福案的承诺,随着“无需进一步行动”的结论,早已消散在风中。
这边厢,他在国际舞台慷慨承诺追加一亿援助巴勒斯坦,捐款、送药,博得敬佩;那边厢,国内选前的改革承诺,却逐渐沉没在选后的沉默里。
人们不禁发问:
我们选的是“马来西亚的首相”,还是“国际舞台的外交明星”?
这不是否认国际事务的重要,而是质疑优先顺序的失衡。国油盈利满满,百姓却要挤公交、买贵米;招商引资走遍全球,回到国内只闻数字游戏,没有实际落地。体制臃肿、警队积弊、爪牙法令依旧,改革的大刀始终没落下。
安华或许梦想诺贝尔和平奖,但人民只想要更便宜的柴米油盐。
首相,请回家。
不是叫你下台,而是请你回神,回到人民身边。外交可以锦上添花,但唯有真正“当家”的首相,才能救民于水火,才能兑现当初的“海誓山盟”。
因为,人民要的不是一句句漂亮的国际辞藻,而是一顿能吃饱的晚餐,一份能看见未来的生活。
——在这一点上,人民不能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