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CKD)正悄然威胁着国人的健康,被专家形容为“大马公共卫生的定时炸弹”。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每7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却往往在毫无察觉中一步步走向肾衰竭,直至不得不洗肾。
什么是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指肾脏受损超过3个月以上,即可确诊。它主要分为两类:
- 糖尿病肾病(DKD):糖尿病多年失控所引发的并发症。
- 非糖尿病CKD:由其他疾病造成,如高血压、肾炎、多囊肾、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结石甚至癌症导致的尿道阻塞。
初期几乎无症状,体检才是关键
CKD被称为“沉默杀手”,因为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若不做血液与尿液检查根本难以发现。通常只有当肾丝球过滤率(eGFR)跌破30%时,才会出现疲劳、水肿或恶心等症状,但往往已为时过晚。
根据大马洗肾与肾移植登记局的报告,我国每年新增超过9000名洗肾病患。我国长期跻身全球CKD高发前三甲地区,虽最新数据已滑落至第四位,但依旧触目惊心。
与急性肾损伤(AKI)的区别
许多人混淆CKD与急性肾损伤(AKI)。实际上,AKI是短暂的急性受损,只要及时治疗,肾功能有机会完全恢复。但若3个月内未改善,就可能演变为CKD。
为什么中年后风险更高?
研究发现,健康人群在40岁后,肾功能会随年龄逐年缓慢下降。但若伴随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衰退速度会加快至每年5至10倍,提早步入洗肾或换肾阶段。
肥胖同样是危险因子,它不仅和“三高”息息相关,还会加剧炎症反应与尿蛋白生成,进一步增加CKD风险。
医师的忠告:40岁后每年做体检
肾科专家强调,体检是预防与早期发现CKD的关键:
- 血液检查:计算肌酸肝与eGFR值,评估肾功能。
- 尿液检查:检测尿蛋白与潜血。
建议4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基础肾功能检查。一旦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胆固醇,应立即展开干预与管理,避免在“洗肾前夕才发现肾功能早已跨线”。
简言之,慢性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忽视”。唯有定期体检、积极控管慢性病,加上健康体重管理,才能避免成为那颗随时引爆的“公共卫生炸弹”。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篇文章再浓缩成一个 科普风格的短文,适合放在社交媒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