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内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因网络诈骗造成的损失已达 11亿2000万令吉,换算下来,平均每天就有 610万令吉 蒸发!
尽管当局不断发布警告,诈骗集团却愈发猖獗。他们不仅更新诈骗套路,更精于利用心理弱点,例如“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与“错失恐惧症”(FOMO),一步步诱使受害者上当。
以“错失恐惧”制造陷阱
马新社调查发现,许多受害者都在社交媒体分享惨痛经历:有人在网购衣服时收不到货,或拿到与广告天差地别的劣质品;有人被骗购买根本不存在的旅游与登山配套;甚至有人在婚礼当天受骗——化妆师、摄影师失联,或预订的蜜月行程原来是场骗局,损失金额从数百至数千令吉不等。
心理战术让人失去防备
博特拉大学(UPM)网络安全研究小组负责人莫哈末依祖安博士指出,诈骗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抓住人性弱点。
“诈骗者能用看似合理的言语、伪造的影音资料、虚假的买家评论,甚至假冒的QR码来博取信任,而且手法层出不穷。”
他解释,FOMO心态会让人因担心错过优惠或机会而忽略风险,当理智被情绪压制,受害者往往在不知不觉间跌入圈套。
唯一的防线:警觉与谨慎
依祖安强调,目前没有任何软体或硬体能百分之百阻挡此类骗局,唯一可行的防线就是 提高警觉、积累经验、保持谨慎。
他建议消费者尽量通过正规电商平台购物,因为这些平台设有资金托管机制,只有买家确认收货后,卖家才会收到款项。
他也提醒,商家同样面临风险:有的遭遇被盗用的信用卡付款;有的收到伪造收据;甚至有人收货后却向银行举报“交易无效”或声称被盗刷。
损失的不只是金钱
“最大的伤害往往不是金钱,而是被骗后的恐惧、焦虑和长期心理压力。”他说。
他呼吁公众必须时刻保持防范心态,因为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被操控,不仅损失金钱与时间,更可能留下无法抹去的情绪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