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掀起一场“反内卷”风暴,这场政策调整不只在国内激起连锁反应,还可能把过剩的竞争力与资金推向海外,让马来西亚零售与电商市场首当其冲。

内卷外溢:马企面对冲击

长期依赖低价取胜的中国卖家,如今因政策趋严和国内市场饱和,或将大举出口,把价格战转移至东南亚。马来西亚零售连锁协会署理会长拿督刘明直言,本地零售业已在夹缝中生存,一旦中国“内卷”向外蔓延,大马恐怕每年损失200亿至300亿令吉经济产值。

Advertisement

他警告,海量低价商品涌入,将压缩零售商与电商平台的利润空间,不少业者可能被迫倒闭。尤其在电商领域,本地市场几乎已被外国平台占据,当实体店被挤压后,线上价格战更会恶化,企业生存空间大幅缩减。

电商三大隐忧

马来西亚电子商务总商会总会长傅大伟则点出,本地电商生态正暴露三大风险:

  1. 法律真空 ——缺乏针对电商平台的专门法规,责任界定模糊。
  2. 规则不对等 ——若监管只限本地平台,海外平台可能继续“豁免”,竞争环境更不公平。
  3. 卖家过度依赖平台 ——忽视自有品牌与客户经营,导致模式脆弱。

他强调,中国卖家拥有规模生产、数据驱动、资金支持和成熟供应链等四大体系优势,本地业者短期内难以匹敌,若继续陷入价格战,结果必然处于下风。

政策缺口与应对之道

刘明认为,政府在招商过程中必须设立更严格的筛选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他也提醒,本地企业不能只守在国内市场,否则永远难敌中国企业,应主动开拓海外市场寻找机会。

傅大伟则呼吁,当局在关键环节设立保护措施,例如:

  • 提高部分进口商品关税,
  • 规定商品标题必须使用马来文,
  • 强化保健品与食品的安全认证。

这些“软保护”既能维护消费者权益,也能给予本地中小卖家喘息空间。

突围关键:差异化与创新

专家普遍认为,本地电商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差异化路线:

  • 打造融入马来西亚文化的特色产品,
  • 推动小批量定制与本地化创新,
  • 善用直播带货、社交电商、订阅制等新型销售方式,
  • 借力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优化选品、定价与服务。

此外,马中产业合作也可能成为突破口,把马来西亚独特的清真认证产品、手工艺品等推向全球市场。

在全球化的价格战与政策博弈夹击下,大马零售与电商业已到达生死关头。唯有政府与企业共同寻找平衡,在保护与开放之间走出新路,才能让“马来西亚制造”真正走向世界。

上一则新闻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 多国暂停向美国寄递包裹
下一侧新闻男子结婚13年 崩溃揭3女儿都不是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