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早已不只是青少年的校园纠纷,而是蔓延至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顽疾。过去几周,两宗案件格外刺眼:一边是巫青团长阿克马借“倒挂国旗”大做文章,上演赤裸裸的政治霸凌;另一边是沙巴13岁少女扎拉凯丽娜惨死校园霸凌,却只能依靠舆论持续追问,才换来零星的官方交代。
前者揭示了政坛霸凌的嚣张与纵容,后者则凸显了校园霸凌的血腥代价与制度的失灵。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直指同一个事实:霸凌文化已深植大马,从政治舞台到校园角落,无处幸免。
阿克马的操作堪称霸凌教科书。槟城五金店东因无心之失挂错国旗,已经道歉并配合调查,本是小插曲,却被硬生生炒成种族与爱国的大戏。他不仅对总检察署下“最后通牒”,更亲自带队示威、高喊口号,用威胁逼迫国家机器表态。讽刺的是,巫统高层非但没有约束,反而为他背书,把挑衅美化成“爱国行动”。最终,这名政客在警局走一圈后毫无悔意,继续口出狂言。这就是典型的政治霸凌:以声浪压制法治,以恐吓换取廉价掌声。
总检察署虽宣布将援引《刑事法典》第505(b)条文提控阿克马,但大马人早已习惯质疑:这会不会只是另一宗“高官官司”,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扎拉凯丽娜案的冷处理。一个13岁的孩子,因长期霸凌导致缺氧性脑损伤而丧命,这本应成为全国反思校园安全的契机。然而,救治仓促、调查混乱、信息支离破碎,官方迟迟交不出清晰全貌。家属与公众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社交媒体的声浪之上,逼迫当局一点点回应。一个无辜孩子的死,竟要靠全民喧嚣才能换来迟缓的正义,这无疑是对制度信誉的沉重羞辱。
政治霸凌者可以高调叫嚣,校园霸凌受害者却只能寄望于舆论,这正是大马社会病灶的缩影。制度在强者面前退缩,在弱者身上却一再失手。孩子的生命在官僚推诿中消逝,政客的霸凌行径却能被政党包装成“英雄姿态”。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正是霸凌文化滋长的温床。
首相安华口口声声强调“零容忍霸凌与恐吓”,但现实行动乏善可陈。如果政治霸凌可以不了了之,如果执法永远对弱者苛刻、对强者宽纵,那么所谓“零容忍”终究只是空洞的口号。民主的真正价值,在于保护弱者免受强权欺凌。然而今天的大马,见证的却是霸凌在制度庇护下的蔓延:政客越嚣张,孩子越无助。当霸凌成为常态,当制度无法保障公义,人民的愤怒终有一天会在投票箱里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