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常见“体内囤积十几公斤宿便,只要清光就能排毒”的说法,不少人更因此购买各种保健品,希望借此瘦身或改善肤质。然而,台湾肠胃科医师郑泓志指出,“宿便”并不是医学名词,相关观念多属迷思,真正维持健康与美丽的关键,在于规律的生活习惯。
迷思一:排毒要靠清宿便
许多人相信毒素会滞留在肠道,必须通过清宿便来排毒。对此,郑泓志解释,人体本来就有完整的排毒机制,由肝脏、肾脏、肺部与皮肤共同运作。只要这些器官功能正常,身体每天都能自然代谢废物。一般食物进入人体后,约需24至48小时完成消化吸收并排出,粪便暂时留在肠道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不存在所谓“多年累积的宿便”。
迷思二:宿便会让人变胖或肤况变差
肥胖与皮肤问题并非所谓“宿便”造成。郑泓志说明,若出现便秘、腹胀、小腹突出或肤质不佳,多半与肠道蠕动迟缓、纤维与水分摄取不足、腹部脂肪囤积或姿势不良相关。真正的减重关键在于“热量赤字”,即摄取的热量少于消耗量。清肠或短暂排便只能造成体重轻微下降,但对脂肪含量并无实质作用。
迷思三:没天天排便就是有宿便
郑泓志强调,肠道健康应观察排便规律性及是否伴随不适,而非单看次数。有的人每天一次,有的人两三天一次,只要粪便质地正常、不需过度用力,也没有腹胀或不适感,频率就属于健康范围。
建立良好习惯才是关键
他也提出五大建议,帮助民众养成健康的排便与代谢习惯:
- 多吃蔬菜:每日建议至少两拳头份量,减少加工与高糖饮食。
- 充分补水:每天摄取1500至2000毫升水,分段饮用,不要等口渴才补。
- 规律运动:肠道如同肌肉,需要活动维持蠕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
- 充足睡眠:每天睡足7小时,避免压力与熬夜影响荷尔蒙及肠胃功能。
- 适量补充益生菌:选择标示清楚的菌种产品,帮助维持肠道菌相平衡。
他提醒,若长期排便不顺,切勿依赖酵素或泻药,否则可能让肠道机能更差,甚至延误潜在疾病的治疗,应尽早寻求专业医疗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