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专家杨世炜在脸书粉专「韦恩的食农生活」撰文指出,饮用水遭微塑胶污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隐忧。研究发现,一瓶500毫升瓶装水可能含有高达10万颗微塑胶颗粒,其中不少更是奈米等级;自来水检测同样发现微塑胶踪迹,因此部分先进国家已开始立法要求监控其浓度。尤以亚洲与非洲地区,自来水暴露情况最为严重。
微塑胶的渗透与影响
科学研究已证实,微塑胶不仅能穿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分布至全身各大器官。近期已在血液、胎盘、母乳、肺部、大脑乃至精液中检出微塑胶,显示其渗透性与潜在风险极高。
Advertisement
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
多项研究指出,微塑胶可能引发氧化压力、基因毒性、慢性发炎,甚至导致细胞坏死与组织纤维化,进而增加癌变风险,并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具体危害包括:
- 内分泌干扰:部分塑胶含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等化学物质,可能破坏荷尔蒙平衡并影响生殖功能。
- 心血管疾病:最新证据显示,血管内微塑胶沉积与心肌梗塞、脑中风的发生率上升有关。
- 免疫系统削弱:长期暴露可能降低免疫力,使人体更容易感染或罹患慢性疾病。
如何降低风险
杨世炜建议,民众只需将饮用水煮沸,便能显著减少水中的微塑胶。研究显示,煮沸再冷却或结合过滤处理,可去除多达90%的微塑胶。
在台湾,由于水质硬度较高,效果更为明显。其原理是加热会促使碳酸钙结晶沉淀,微塑胶也会随之沉降形成锅底水垢。只要透过过滤,或直接弃掉锅底沉积物,就能有效降低摄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