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政党的兴衰,往往牵涉多重因素,而人口结构的变化无疑是重要推手。如今华裔人口比例已跌至约20%,全国大部分国州议席已成以马来选民为主的选区。
要赢得中央与州层面的政权,必须在马来人主导的议席取得一定突破,这对公正党、诚信党甚至巫统而言,都是同样的难题。三党在这些选区的得票率普遍仅介于10%至30%之间,就算合力合作,也很难产生“1+1+1大于3”的效果,反而因选民基础与利益重叠,彼此掣肘。
团结政府的内部结构,让局势更趋复杂。沙巴与马六甲州选前后的混乱,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有的盟党直接公开放话,有的则擅自拍板决定,反映彼此之间的协调存在严重缺口。
州选只是一次“小测验”,真正的“大考”要等国会解散后才能见分晓。然而,国席与州席就像状元名额,只有一个,候选人名额分配难免伴随取舍与牺牲。盟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谁能上阵、谁被排除”成为极棘手的问题。即使继续结盟,国阵是否愿意安抚马华与国大党?这与砂盟坚定支持人联党时让行动党陷入两难的情况如出一辙——退让也不是,坚持也不是。
如今的安华,已不再像国阵时代的“老大哥”般能压制党内鹰派的躁动,更遑论全盘满足希盟盟友的核心诉求。正因如此,当初写入竞选宣言的永久地契、地方直选、承认统考等承诺,如今只能一拖再拖,被冷置一旁。
民间对行动党的热情明显降温。如今的选民,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中,耐性极为有限——网络延迟几秒都会引来不满,更何况政治承诺一再跳票。过去的华裔铁票群体热度正在消退,未来局势恐怕更难掌握。
这种趋势下,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公正党。当越来越多混合选区转为马来选民占比至少六成的议席,而“蓝眼”候选人若仍无法争取到哪怕一成的马来票,选情的败局几乎可以预见,不必等到开票夜就能推算结局。
这意味着,眼下的相位其实危机重重。如今已可看出,行动党与安华之间暗藏隔阂,巫统对马华也无多少耐心。安华的总理宝座虽仍在,但摇晃之势已难掩。看透这一点的阁员,尤其是正副部长,更应像陆兆福那样愿意亲自下场,不要安于冷气房的舒适区,否则一旦大势逆转,谁也保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