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独立日临近,全国大大小小的学校与商家纷纷在门前悬挂国旗,本应是氛围浓厚的爱国季节,却因两起“倒挂国旗”事件,骤然掀起舆论风暴与政治角力。
先是在森美兰波德申一所华小,随后是槟城甲抛峇底一家五金店,国旗从象征团结的标志,瞬间被推上“受害者”的舞台,而校工与业主则成了“加害者”,全民进入了为国旗“讨公道”的公审模式。
森州一名议员解释,涉事校工是一名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人士,因疏忽而挂错国旗;五金店业主则表示,只是在测量旗杆高度时不慎倒挂,发现后第一时间已纠正。两起事件的共通点在于——无心之失,且已及时改正。
事实上,这类插曲并非首次发生。今年4月,教育部在公布大马教育文凭(SPM)成绩分析报告时,就曾因国旗图案错误而道歉,涉事官员仅被调职,风波很快平息。然而对比之下,如今的处理态度明显不同:教育部长法迪娜表态要对涉事小学“严厉处理”,国家团结部长艾伦达干敦促警方对五金店“迅速且坚决执法”,巫青团长阿克马更号召报警、发起杯葛,并放话带队上门“现场教学”如何正确悬挂国旗。
这种反差让人感受到政府在“官员之错”与“民众之错”间存在双重标准——官员犯错,可内部了结;普通人犯错,却可能面临警方调查与社会围剿。尤其是带队上门的做法,已带有恐吓意味,将原本的疏忽放大成带有民族情绪的政治事件。
独立日的国旗,本应是凝聚国民的象征。然而,当它被当作政治操作的道具,失误被无限上纲,理性被情绪淹没时,真正受创的,不是那块布料,而是社会的信任与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