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首相安华的嘲讽——有人说他“不知天高地厚”,还揶揄他爱插手泰国与柬埔寨的边境冲突,好像要当“东盟版联合国秘书长”;也有人指责他“到处管事”,外交场合走得勤快,国内经济却毫无起色。

这些批评各有立场,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身为首相,不只要顾家门口,更要把视野放到国际舞台。尤其是在外资持续冷淡的背景下,主动走出去,有时反而是重振信心的必要手段。

Advertisement

安华的“出场频率”
过去两年,他的国际行程明显比前任更密集:

  • 2023年:走访沙地阿拉伯、阿联酋,向主权基金推介投资大马的机会,锁定中东“石油美元”资金。
  • 2023年:多次访华,提出“黄金通道”概念,强调马中命运共同体,争取制造业与数据中心投资。
  • 2024年: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文明领导”演讲,批评西方双重标准,塑造中立、和平的第三世界领袖形象。
  • 2025年:介入缅泰、柬泰边境紧张,营造区域协调者形象,争取东盟话语权。

表面上,这些行程像是“外交秀”,但背后更像是在修补多年来受损的国际信誉,为资本回流搭建渠道。

外资真的撤得很严重吗?
数据不会说谎:

  • 2013年,外资持股占比高达 25.2%
  • 2018年政权更迭前还有 24.2%
  • 2025年7月,已跌至 19.0%,创历史新低;
  • 仅2025年初至今,净流出就超过 140亿令吉

这不是短期情绪,而是结构性流失,背后原因包括:

  1. 政局动荡——从喜来登政变到政府频繁更替,政策延续性差。
  2. 1MDB阴影未散——大马在西方金融圈的信用修复缓慢。
  3. 区域竞争激烈——越南、印尼、菲律宾的改革与开放更具吸引力。
  4. 缺乏增长故事——大型股业绩停滞,中小股炒作空间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安华可以选择守在国内,寄望投资者“自动理解”,也可以主动出击,把“投资大马”的故事讲到国际市场去。他显然选了后者。

这是外交,也是信心工程
外交不会立刻变成资金,但能铺出“资金信任的高速公路”。安华的频繁出访,其实是为马股与经济创造一个可能的转折点。

短期来看,外资还在流出;但中长期看,这更像是一场信心马拉松:

  • 外交铺陈资金回流的叙事;
  • 国家队静静加码银行、建筑、科技板块;
  • 2026年预算案有望集中释放政策红利;
  • 马股估值处于低位,正是布局的低成本期。

批评他“爱出风头”很容易,但忽略他在为外资回流搭桥铺路,可能就错过了一个潜在的拐点。资本市场的逻辑很简单——没有信任,就没有交易;而信任,往往要从国际舞台上重新建立。

马股的复苏,可能不是从交易所里开始,而是从布城会议室、甚至纽约联合国讲台上传来的掌声开始的。

上一则新闻米其林餐厅云吞咬出创可贴 女游客索赔反被骂“找事”
下一侧新闻拉菲兹发出警告 重启GST恐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