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一名教授近日抛出颇具争议的养老理财建议——鼓励从10岁起,每年为养老金存入1万元人民币(约5888令吉),并坚持长期储蓄,借助复利实现财富积累。他认为,越早开始,时间杠杆效应越明显,收益差距将十分惊人。

据中媒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的阎姓教授7日在《金融新启航·养老金融透视镜》节目中表示,养老规划的关键在于“时间杠杆”。他以三胞胎为例计算:

Advertisement

  • 10岁起每年存1万,连续6年,65岁时账户余额可达344万元人民币(逾202万令吉);
  • 16岁起存1万,连续9年,最终可达293万元人民币(逾172万令吉);
  • 25岁起存1万,坚持40年,最终只有280万元人民币(逾164万令吉)。

他建议,20多岁的人可增加权益类资产投资,以年化收益积累财富;30多岁的人则应兼顾日常支出与养老储备,并提出“30元法则”——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一年约能存1万元人民币,按8%复利计算,30年后可积累137.2万元人民币(逾80万令吉)。

这一观点迅速引发网民热议与质疑。有人直言:“现在哪有稳定8%年化收益的投资渠道?”、“这套规划只适合富裕家庭,大多数家庭养一个孩子都吃力,更别说三孩。”也有人调侃:“专家来了,快跑!银行连1.8%的定存都少见,8%是存到哪个星球的银行?”

不少人还指出实际障碍:10岁的孩子几乎没有收入来源,除压岁钱外还得靠父母代存,而父母本就面临养育开销、房贷车贷等重压,很难再额外为孩子存养老钱。此外,有社保的情况下,养老责任是否应全部转嫁到家庭也是争论焦点。

分析指出,随着中国老龄化加速,未来社保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下降,退休金与在职收入差距或将扩大,确实需要提前规划。但现实是,大多数人仍以社保作为养老基础保障,私人养老金只是补充。年化收益率8%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难以长期稳定实现,高收益投资如股票、基金虽可能带来回报,却伴随不小风险。

总体来看,阎教授的建议突出了时间与复利在养老储备中的重要性,对有条件的家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真正落地,还需结合家庭经济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及市场环境,平衡短期生活与长期养老目标,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财富积累。

上一则新闻高压电线突然从天而降 路人触电身亡车子烧毁爆炸
下一侧新闻成龙接棍游戏惨败 一支没接到笑翻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