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红”已成为许多年轻人追逐的目标。他们在平台上拥有庞大粉丝,言行举止影响着一代人的价值观。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大马网红却在流量面前丧失底线,把“没素养”当作“个性”,将哗众取宠当作“营销”,引发社会广泛批评。

一、粗俗低俗成风,价值观失控

打开TikTok或Instagram,不难发现一群所谓“网红”通过挑战道德底线博取眼球——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顾场合直播吃播、讲黄腔、剩饭给流浪汉、开低级玩笑,男扮女装进女厕、甚至恶搞宗教、种族话题以求疯传。他们的语言粗俗、行为轻浮,不仅没有展现基本修养,反而大肆贩卖“低俗=幽默”的错觉。

Advertisement

这种内容的泛滥,不仅污染了网络空间,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年轻观众的世界观,误导他们以为“越无礼越有名”、“越无下限越红”。

二、缺乏社会责任,影响公共秩序

许多网红在创作过程中,无视公共秩序与他人感受。例如在餐馆拍摄时占据座位长达数小时不点餐;或在人流密集区跳舞、摆拍,引发路人不满。更有甚者,利用悲剧事件做“内容”,甚至假扮病患、残疾人士以换取关注,这种消费社会同情心的行为,不仅无耻,更极度不负责任。

他们只顾点击率,却不愿承担传播者应有的社会责任,完全将“影响力”当成任意妄为的通行证。

三、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模糊

尽管我国有《通讯与多媒体法令》、《诽谤法令》等规管网络行为,但许多内容擦边违法,执法部门往往难以即时介入。这种“灰色地带”给了网红可乘之机,甚至有网红因“辱警”、“散播假消息”上庭仍继续经营账号、发布挑衅内容。

当“热度”可以压过法律,当“道德批判”不敌流量收益,谁还能约束他们?

四、责任不应只落在观众或政府身上

批判网红的“没素养”,不能只是骂骂咧咧,更应从根本探讨:为何这样的人会红?谁在纵容他们?

答案很明显,是我们整个社会对“热度崇拜”的妥协。从品牌商的代言邀请,到媒体对争议网红的大肆报道,再到观众的点击与转发……我们每一次的围观与沉默,都是在给“没素养”打赏。

若继续纵容低素养网红占据主流舆论,未来我们的社交空间将只剩下“吵闹、粗鄙与空洞”。

五、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影响力”?

真正有素养的内容创作者,应以传播正能量、教育意义、社会关怀为己任。他们未必“疯传”,但却能在长远中引领风气。我们应多给予这类创作者关注与支持,建立健康、正面的社交文化。

同时,政府可考虑设立“网红行为规范”指导方针,引导创作者自律发展;教育体系也应加强对媒体素养的课程教育,从青少年开始建立对“网络影响力”正确的认知。

上一则新闻RON95补贴将大变天 错过认证恐付全价
下一侧新闻月入手新车最省钱 多款车型回扣破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