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一名女子近日在社群平台Threads发文抱怨,指自己打针后手臂出现严重淤青,怀疑是医护操作不当,气得扬言要投诉。然而专业医生指出,打针后出现瘀青(又称血肿)其实可能是人体自然反应,并非全然是施打者的责任。
对此,大马医生阿兹约(Azue Hamdan)站出来解释淤青成因,并提醒民众勿轻易指责前线人员。
他说,人体的血管就像水管,当针头刺入时,会在血管壁上戳出一个小孔,接着身体会立刻启动“修复机制”——血小板先赶到封堵漏洞,随后凝血因子形成“水泥”般的纤维蛋白,让伤口逐步愈合。
“但这个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血管粗细、弹性、个体健康状况等,每个人都不同,因此反应自然也有差异。”
他指出,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物的人,其血液凝固速度会变慢,容易导致注射后瘀青扩大。另一方面,若患者本身患有干扰血小板功能或凝血机制的疾病,瘀青更容易发生。
阿兹约强调,医护人员在施打针剂后,通常都会提醒病患用棉球按压针孔几分钟,但很多人都没重视这一动作,甚至边走边弯手,加剧出血。
“按压不当、持续活动或拉扯注射部位,都会让伤口无法及时闭合,血液就会渗出到皮下,造成淤青。”
针对网友投诉的情况,他呼吁大家理性看待医疗过程。“瘀青虽然看起来吓人,但多数是无害的。只要在24至48小时内进行冰敷以减缓出血,之后再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吸收,通常都能自行恢复。”
不过,他也提醒,如果淤青范围特别大,伴随剧烈疼痛、麻木或局部发冷,应尽快回诊咨询。
“别急着怪医护,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学会在治疗后如何正确护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