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最近提出公积金制度改革的方案,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激烈反应,许多人开始质疑:“为何政府要干涉我的退休金?”
在疫情期间,马来西亚的雇员公积金(EPF)制度曾多次开放提款,导致许多会员账户余额大幅下降。如今政府表示要“保障退休金”,并计划收紧提款政策。这样的政策波动引发的不仅是关于改革的讨论,而是对“政府想控制我们的钱”的担忧。
全球大多数拥有公积金或强制退休储蓄制度的国家,都由政府进行管理。新加坡是其中一个例子,目前其法定退休年龄为63岁,雇主必须为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允许他们继续工作至67岁。此外,新加坡计划在2026年将退休年龄提高至64岁,并在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65岁;重新雇佣的年龄也将同步提高,从目前的68岁增加至69岁,并计划到2030年延长至70岁。
在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在年满55岁时,可以开始提取公积金(CPF)储蓄,这些资金将转入一个专门的退休账户(Retirement Account)。只有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满足特定条件后,才可以提取这些资金。
与此相比,马来西亚的政策似乎更为宽松。政府在第13大马计划中提出,未来可能推动公积金改革,将一部分资金保留为传统的可提取储蓄,而另一部分则转为每月固定养老金支付。财政部副部长林慧英也指出,这项新机制仅适用于改革实施后注册的新会员。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并调整公积金提取条件,旨在确保人们在退休后能够有稳定的经济保障。
然而,任何制度的变革都必须尊重自愿原则,允许会员自主选择是否将一部分资金转入养老金账户,而不是强制实施。
回顾新冠疫情,许多人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人开始珍惜当下,意识到“活在当下”比什么都重要。与此同时,诈骗案件频发,许多人的积蓄被不法分子盗取,这使得民众对于自己的公积金储蓄感到不安,担心多年积攒的血汗钱会被卷走。
经历了如此漫长等待后,谁还愿意接受过多的管制?除非是强制措施,否则大多数人不愿被“管”住。虽然马来西亚政府提议的公积金改革并非全球首创,但一旦实施,这一机制需要具备透明性、灵活性和兼容性。如果能够精心设计,这种制度改革可以为那些希望由政府介入、以确保自律的国民提供一个可行的选择。
最终,人民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生活,社会责任和政府的义务将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民众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政府在退休保障方面的努力,而不是对抗政府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