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晋市,砂拉越的首府,可能是马来西亚最独特的城市治理案例——由两位市长共同领导,分别通过两个市政局来管理这座城市。这种“双市长制”不仅仅源于行政区划的安排,更深刻反映了砂拉越多元族群的复杂性、分权传统以及地方政治的微妙平衡。
古晋分属于两个市政局:古晋北市政局(DBKU)与古晋南市政局(MBKS)。前者管理马当、石角等郊区及新兴住宅区,其市长称为“Datuk Bandar”;后者负责老城区及南部商业区,市长称为“Mayor”。尽管它们都是市政机构,但彼此并不隶属,而是各自独立运作,直接向砂政府负责。
为什么一座城市需要两个市长?这一情况的起源可追溯到1988年,当时古晋正式升格为城市,砂拉越政府为应对城市的快速扩张,设立了双市政局,以便更好地管理不同区域的历史背景和族群分布。北市的居民主要是马来人和土著,土地开阔,注重绿化、宗教和文化景观;而南市则以华裔及多元社群为主,人口密集,商业和节庆活动较为活跃。
尽管这种治理模式具有独特性,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在涉及跨区域事务(如公共交通、垃圾处理、排水系统等)时,两个市政局需要砂政府的协调与配合。近年来,古晋ART智能公交系统便是由砂政府主导,两市共同合作的典型项目,体现了“双市长制”在推动现代城市一体化发展中的合作机制。
然而,双市长制度也引发了对行政效率和制度整合的思考。部分市民和学者认为,应该将两个市政局整合为一个“大古晋市政局”,以统一发展规划和品牌形象。但由于砂拉越高度的自治性以及注重族群代表性的政治环境,这种一体化改革面临了不少阻力。
古晋的“双市长制”或许不是最有效率的行政模式,但它却体现了多元文化共存和分权自治的政治智慧。这不仅仅是行政安排,它更是城市在处理族群关系、历史遗产和现实需求时如何寻求平衡的生动体现。
作为马来西亚唯一由两位市长共同领导的城市,古晋不仅展示了地方权力的平衡,也展现了砂政府对地方事务的高度控制和战略调度能力,同时为“多头治理”和“文化自治”如何共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