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被认为是人类最大的天敌,每年因蚊虫传播的疾病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因此,蚊虫防治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中之重。然而,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名为伊维菌素(Ivermectin)的抗寄生虫药物竟能改变人体血液的特性,使其对蚊子具有毒性,这意味着人类或许能成为蚊子的克星。
据《每日科学》(Scitech Daily)报道,伊维菌素通常用于治疗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如导致河盲病的盘尾丝虫病。最近,在肯尼亚和莫桑比克的大规模寄生虫防治项目中,科学家们意外发现,伊维菌素还具有对抗蚊子的效果。研究表明,每月服用一次伊维菌素的居民,疟疾病例竟减少了26%。研究进一步揭示,伊维菌素使人体血液对蚊子致命,蚊子叮咬后会被血液毒死。此外,虱子、疥疮和臭虫的数量也有所减少。
伊维菌素的发现是由日本著名生化学家大村智博士主导的。大村智最初是一名高中老师,白天是研究生,晚上继续担任教师。在1960年,他进入东京理科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学习,1965年获得硕士学位,1965年开始在北里柴三郎研究所进行研究。大村在1974年与美国默克药厂合作,发现了伊维菌素,证明其对多种寄生虫和外部寄生虫具有强效作用。1981年,伊维菌素广泛用于治疗热带疾病,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被誉为“对抗贫穷病的神药”。
凭借伊维菌素的专利,大村智的研究团队从1981年起每年可获得约15亿日元的专利费,这笔收入也帮助北里大学和研究所成为日本一流的生医学学府。
2015年,大村智与中国生医学家屠呦呦、美国生医学家威廉·坎贝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物学与医学奖。大村智在领奖时特意带上已故妻子的照片,深深打动了许多人,展现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
尽管现有的疟疾防治工具,如长效杀虫蚊帐和室内喷洒已逐渐失效,原因是蚊子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并且蚊子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户外活动时,现有的防护手段无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新的防蚊方法。
在肯尼亚和莫桑比克进行的两项大规模试验中,研究人员让居民在雨季开始时,每月服用一次伊维菌素。与接受其他抗寄生虫药物治疗的儿童相比,这一措施使疟疾感染率降低了26%。在肯尼亚,研究集中在5至15岁的儿童,而在莫桑比克,则重点关注5岁以下的儿童。研究还表明,伊维菌素的安全性良好,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研究报告已提交给各国卫生当局,等待各国评估是否将伊维菌素纳入疟疾控制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