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安华日前在第十三大马计划(13MP)中提出探讨“公积金(EPF)月领制”的可能性,也就是让国人退休后,像发薪水那样按月领取公积金,而非一次性提清。这项构想立刻引发两极反应——有人称赞政府设想周到,有助防止退休金被迅速挥霍,但也有人担忧,若月供金额过低,反而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从出发点来看,这项政策无疑是为了提升退休保障的持续性。数据显示,超过半数大马人在55岁退休后不到五年就把公积金花光。许多人退休后一次性提款,用来还债、投资、资助孩子教育等,几年内钱就见底,而当生活成本不断飙升、寿命日益延长,缺乏长期财务规划的后果更加明显。
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月领制”让退休金分期发放,让民众的钱用得更长久。对没有公务员退休金、也缺乏子女照顾的长者而言,这种做法能够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降低老年贫困的风险。
放眼国外,这样的制度其实早已普遍。澳洲采用“强制退休储蓄+政府补贴”的双轨制,除了雇主为员工缴纳养老金,政府也会按月发放基础养老金,保障退休后不至断炊。瑞典等北欧国家则采“公共+私人”双层机制,国家保障基本需求,个人则通过额外储蓄来提升生活质量。共同点是:养老金不是一次发完,而是持续按月发放,稳定性与可续性更高。
相比之下,大马的EPF制度虽然强调储蓄,却在“如何提取、如何规划”上缺乏更成熟的制度架构。过去几十年,公积金几乎可自由提领,许多退休者钱花完后,只能靠孩子或政府援助度日。如今,政府愿意探讨月供制度,显示已意识到现有退休体系的漏洞,并愿意往长期安全靠拢。
不过,改革不能“强推一刀切”。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等得起“月供”——有人急需大笔资金治疗、还房贷、照顾病人,若完全取消一次性提款选择,势必引发强烈反弹。
更合理的方向是“双轨选择制”:例如,将公积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可一次性提领,另一部分则作为月供,确保退休后每月有稳定收入。这样既保留弹性,又保障基本生活。
当然,要落实这项制度,仍有许多关键细节亟待厘清:
- 从几岁开始月领? 是60岁、65岁,还是更晚?
- 设不设最低门槛? 例如账户余额需达特定数额才可选择月供?
- 若活到90岁或100岁,钱花光了怎么办? 政府是否提供补贴?
- 是否允许紧急情况下动用“月供部分”? 是否设有灵活提领机制?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低收入群体怎么办? 许多B40族群终身打工,缴纳公积金少之又少,退休后可能每月仅能领几百令吉,连基本医药和房租都不够。若要落实“月供制”,政府势必需要搭配基础养老金或补贴机制,否则这项政策只会惠及中产阶层,而对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无济于事。
综上所述,“公积金月发制”并非不可行,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得更灵活、公平与有温度。政府可考虑从特定群体试点,再根据反馈不断优化政策设计。同时,也可引入年金保险、保本基金等金融工具,为退休资金保驾护航。
这项制度改革,是大马社会保障机制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若推得好,不仅能解决“退休金不够用”的长期隐忧,也能让国人老有所依、活得更有尊严。但若推得太急、太硬,反而会引发民怨,令好政策变成众矢之的。因此,广泛咨询、深入规划,是转好这盘大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