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麴毒素被列为一级致癌物,其毒性惊人,远超氰化钾与砒霜,是日常饮食中最隐蔽却致命的“餐桌杀手”。中国一名60岁妇女因身体不适前往医院就诊,竟在胃中检测出大量黄麴毒素,进一步追查发现,祸首竟是她使用了长达5年的旧筷子。

综合报导,来自河南郑州的这名妇女因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被紧急送医,检查发现其体内黄麴毒素浓度异常。进一步追问生活习惯后发现,妇人平时节俭成性,手上的那双木筷已使用超过五年,未曾更换。医生怀疑,筷子因长期使用,表面藏污纳垢、霉菌滋生,才成为黄麴毒素的来源。所幸经及时治疗,患者已成功康复出院。

Advertisement

医生警告:黄麴毒素非筷子本身产生,但“霉变”是关键

医生指出,木质餐具如筷子若长年使用,极易留下肉眼难见的食物残渣与水分,在潮湿环境下极易发霉。虽然黄麴毒素并非筷子直接产生,但霉菌若持续繁殖,便可能产生这种高度致癌的毒素。因此,建议民众应定期更换木质餐具,避免“毒从口入”。

常见污染源遍布日常:花生、谷物、干货、中药材全中招

根据彰化基督教医院资料,黄麴毒素被认定为导致肝癌的主要元凶,广泛存在于花生及制品(如花生粉、花生酱)、谷物、坚果、豆类、南北干货、奶制品、腌渍食品、面粉、地瓜粉、咖啡豆,甚至连中药材也曾发现污染案例。

若食品未妥善真空包装或开封后未冷藏密封保存,都可能在潮湿环境中成为霉菌温床,使黄麴毒素悄然滋生。

动物内脏也是高风险区

此外,若动物饲料遭黄麴毒素污染,被喂食的鸡、鸭、猪、牛等动物,其内脏同样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毒素,嗜吃内脏的人群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毒素吃下肚,长期摄入恐导致肝细胞变异,增加罹患肝癌的风险。尤其是已有B型或C型肝炎的患者与带原者,更是高危族群。

高温难灭毒!黄麴毒素极具热稳定性

黄麴毒素有极强耐热性,需高达260°C以上的温度才能彻底破坏,一般烹煮方式无法将其清除。一旦误食受污染食物,可能引发急慢性中毒:慢性症状包括细胞损伤、畸形、基因突变及癌变;急性中毒则可能造成呕吐、剧烈腹痛、肺水肿、痉挛、昏迷,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多重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专家提醒:木质筷子建议3至6个月更换一次,保存方式也不可忽视,切忌潮湿封闭环境。清洁后应彻底晾干,减少霉菌滋生的机会。

上一则新闻8月1日起取消鸡蛋补贴 每托至少涨1令吉
下一侧新闻星二代晒好身材 密会外籍帅哥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