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国盟在吉隆坡独立广场举行“倒安华大集会”,主办方声称吸引50万人参与,与警方公布的数字存在争议,双方隔空角力数日。然而,抛开人数多少,更值得追问的是:这场集会,除了站街头,还带来了什么?
回想过去,笔者曾亲身参与多场净选盟(BERSIH)游行。当时面对水炮车、催泪弹、封路等高压手段,人民依然无畏走上街头,那才是真正点燃社会氛围的民间怒火。
相比之下,这次大集会虽然声势浩大,但最终却如风过水面,未能激起太多涟漪。安华政府几项巧妙“微操作”,成了压制声势的关键:
一、释放言论空间,化解对立紧张
政府并未强硬镇压,而是开放空间任集会者和平表达。集会全程未见水炮车、催泪弹,也无人被拘捕,连慕尤丁、马哈迪、刘华才等政要也自由发言、顺利现身。这种“开放却不对抗”的策略,令在野阵营失去“被打压”的叙事空间。
更重要的是,反对党缺乏有冲击力的言论和煽动力,集会变成一场“准时报到、准时散场”的形式活动,未能形成对政府的实质施压。
二、用惠民政策软化气氛
政府还趁机借势宣传民生政策。交通部长陆兆福安排所有公共交通正常运作,并提醒民众使用TnG电子钱包更新My50月票和购买MyCity通行卡,借此强化政府“体恤民意”的形象。
安华更在面子书上祝愿集会者平安回乡,并鼓励通过国会“首相问答”机制直接提问,展现开放姿态。他还顺势推广首都旅游资源和2026大马旅游年,转移公众焦点。
这一波“民心牌”,不但避免激化矛盾,反让政府赢得宽容、理性及体贴人民的正面形象。
三、外交斡旋巧夺舆论高点
两日后,安华以东盟轮值主席身份,安排泰国与柬埔寨领导人在布城会晤,并成功促成停火协议。此举赢得中美高度赞扬,也让国际视线从街头集会转向布城外交舞台。
设想一下:若不是安华,而是慕尤丁或韩沙,是否能扮演这样的调解者角色?这次外交成功不仅展现了安华的国际影响力,也无形中削弱了反对党的国内动员声量。
换政府,要靠选票不是喊口号
马来西亚在过去十年里政权更替频繁,既有民主选举,也有“后门操作”,已对国家稳定造成严重消耗。若要倒政府,应通过选票,而非一场场表面热闹却缺乏实质诉求的集会。
让政府做好做满,才是健全民主的基本逻辑。若不满意,下一次大选再用手中的一票,才是真正掌握权力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