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半岛各州中,唯有婆罗洲砂拉越仍保留“省份(Division)”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单位。这种制度源自布鲁克王朝与英殖民时期,今日却并非陈旧遗迹,反而成为砂拉越治理结构中极具功能性的中介层级,兼顾地理现实、政治延续与发展协调。
砂拉越地广人稀,幅员辽阔、地形多变,仅靠县级行政难以统筹整合,因此每个省由一名“省长”(Resident)领导,作为砂政府的代表,负责协调辖区内各县的政府机构与发展事务。这些“省办公室”虽非立法机构,却在实际治理中被赋有限权力承担起区域调度、防灾应急、行政监督等关键角色。
相比半岛已经废除省级单位,砂拉越选择制度“保留加再生”,通过赋予其发展管理权、资源调配职责,使省份成为强化治理触角的中枢。
如今12个省横跨全砂,从古晋、美里等都市枢纽到林梦、加帛等边陲要地,每一省皆体现出砂政府对区域治理均衡化的策略思维。2015年设立的西连省,也显示出砂行政区划仍在动态演化,以适应人口流动与发展压力。
省份制度亦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平台。在缺乏直选地方议会的体制下,省级机构协助推动“区域规划”——如中部省份联合落实森林再造与碳市场,北部省份整合油气、氢能与跨境交通走廊,南部省份则聚焦智慧城市与数码经济,三大区域联动推进,使省不只是行政划分,更是“功能治理单元”。
制度并非因循守旧,而是因地制宜。砂拉越的“省份”体系,正是一种在联邦体制下的地方治理创新:它既有制度历史的连续性,也具有现实发展的弹性。对一个多族群、多地貌、边界分散的东马而言,保留“省”的制度安排,不仅符合行政逻辑,更体现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