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脏病,许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是年长者才会担心的疾病”。然而,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中年人正成为缺血性心脏病的高风险群,引发各界对心血管健康的高度关注。

中年人心脏病风险显著上升

数据显示,缺血性心脏病(俗称冠心病)已长期高居我国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尤其在41至59岁的中年群体中更是头号死因。除了2023年因肺炎暂居首位外,过去20年来,缺血性心脏病几乎年年稳坐“最致命疾病”宝座。

心脏病专科医生卓圣雄解释,冠心病是由于供血的冠状动脉逐渐被脂肪和胆固醇沉积物阻塞,造成血流不足,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严重并发症。斑块一旦破裂,还可能导致急性血栓形成,危及生命。

他也指出,即使没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见病因,也有部分患者因血管壁撕裂等罕见情况(如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发病,且这种突发性心脏病多见于年轻女性。

心脏病征兆不能轻忽

典型症状包括左胸疼痛、胸口压迫感、呼吸困难,甚至冷汗直流。这些不适感常在剧烈活动时加剧,例如爬楼梯或搬重物时心跳加速,导致心绞痛甚至发作。

常见高风险因素包括:

  • 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
  • 吸烟(包括电子烟)
  • 肥胖(BMI超过24)
  • 家族病史
  • 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等恶劣环境中

医生指出,斑块若持续积累,会使血管慢性发炎,加速血管退化与血栓形成,进一步加剧病情。

治疗选项与评估方式

目前冠心病的治疗包括两大主轴: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俗称“通波仔”)以及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医生会根据SYNTAX评分,评估血管阻塞的复杂程度,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日常管理与预防同样关键

卓圣雄强调,许多中年人正处于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高压中,往往忽略健康警讯。一旦发病,除了对个人造成打击,也会对整个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特别是当病患是家庭经济支柱时。

因此他建议,40岁以上的民众应定期进行心脏健康筛检,尤其是有三高、肥胖、吸烟等风险因素者更应及早关注。同时,他鼓励公众从日常生活做起:

  • 养成每周规律运动(如快走、游泳)
  • 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饮食
  • 维持健康体重
  • 戒烟限酒
  • 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压力
  •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隐患

“我们的心脏就像汽车引擎,一刻不停地驱动全身。想让人生行得更远、更稳,就该从现在起,好好保养这台‘核心发动机’。”卓医生提醒道。

心脏病并不挑年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过好每一天,用行动守护它的节奏与强韧。

上一则新闻难抵租金涨价 老字号餐饮店9月结业
下一侧新闻高级公寓惊传大火 数百名居民惊慌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