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每天面对账单攀升、水电费上涨、各类税项接踵而来的压力时,那部电影《猩球崛起》的场景仿佛不再遥远。在资源枯竭下崩溃的人类社会,正像我们眼前这一场现实版的“经济灾难”。而在这场没有胜算的持久战里,占人口大多数的 M40 与 B40 群体,还能靠什么继续撑下去?
终于,首相在上周宣布“好消息”——政府将于8月31日后发放每人100令吉援助金。消息一出,部分政党背景浓厚的“专家”和“网评员”立刻上线,把这一百令吉形容成拯救民生、刺激经济的“神药”。有网友冷笑:“这一百块,够我用到年底!”听起来好笑,笑着笑着却让人想哭——这一百令吉,连现实的一丝寒意都挡不住。
生活成本一再上升的背后,政府本身正是推手。从消费税、门牌税、电费水费,到各类收费名目层出不穷,再叠加通胀带动的物价连涨,人民的经济压力早已濒临崩溃。而最终政府递出的“解药”,竟只是区区一张百元钞票?
首相过去三年频频出国,宣传自己成功吸引了高达4000亿令吉的“潜在外资”,但现实中,这些投资项目究竟在哪里?落地了吗?创造了多少工作机会?至今没有明确数据,只听得见“楼梯声”,却看不见人下来。这类宣传,就像恐怖片里的背景音,只制造幻觉,不带来改变。
更讽刺的是,政府总在关键政治节点“恰巧”发布利好消息。例如在726倒首相集会前夕,接连抛出油价补贴、汽油每公升1.99令吉、宣布915为公共假期等措施,仿佛只要“氛围组”到位,人民的怒火就能降温。
而过去曾指责“派钱是贿赂”的政客,如今换了位置就换了说法,把这一百令吉赞美为“经济奇迹”,说得仿佛它能推动内需、激活市场。曾经他们痛斥“现金治国”是错误,如今自己却捧着这一百令吉大谈乘数效应,双标得令人目瞪口呆。
但真正的人民,活在真实的城市生活中,这100令吉可能三天就花完了,别说缴学费或水电账单,有时连一袋米和一罐奶粉都不够。而且它还设有限定使用范围、指定商店,根本无法真正减轻生活负担。
那些为援助金鼓吹的文章,总爱把“经济刺激”挂在嘴边,却从不提税务上调、物价飙涨、不平等加剧。他们假装通胀不存在,假装百姓的日常并不艰难。可现实中,连拥有百万资产的人都在担心贬值,何况只是一张百元钞票?
短暂的“利好”终将过去,当那100令吉花完、当新闻热度冷却,人民仍然活在物价高企、工资停滞的现实中。我们不是黑猩猩,不是电影里的猿类靠本能生存;我们是有家庭、有责任、有未来规划的人类。孩子要上学,水电要缴,日子得继续过,这些不可能靠一百令吉解决。
所以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这张钞票,而是政府是否愿意面对现实、修正方向,真正为国家规划出清晰、可靠的经济路线图。若政府真能带动实际投资、改善就业、稳定物价,哪怕没有100令吉,人民也会自发支持。而倘若只会用数字游戏和短期补贴来粉饰太平,那这一百令吉,终将只是另一场“宣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