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砂拉越北部、横跨巴罗河的东盟大桥(ASEAN Bridge),早已不再仅是一座跨河通道。从2003年启用至今,它见证的不只是人车穿梭的便利,更逐渐浮现其作为区域战略枢纽的深远意义。
这座桥连接的不仅是砂拉越与汶莱之间的国界,更连结起一个更大的愿景:砂拉越通往自主发展、区域整合与经济崛起的可能。过去,林梦前往古晋或美里的陆路行程需两度穿越汶莱,绕行繁琐、受限明显,交通与主权始终受到他国边境的掣肘。然而,如今砂拉越正大力推进一项北部陆路交通革命:规划建设一条从美里通往马鲁迪、延伸至姆鲁、林梦,再接至老越的完整内陆走廊,摆脱对汶莱路线的依赖,目标是在2030年前全面建成一条自主贯通北部的“主权通道”。
这项计划不仅是交通便利的提升,更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砂拉越不仅能自主建设与运营基础设施,也在实际层面上展现治理能力,回应《1963年马来西亚协定》(MA63)所主张的地方自主精神。透过亲手打造基础设施、管理区域连通性,砂拉越在实质上强化了对本身事务的主导权。
东盟大桥也早已成为砂拉越北部经济开放的门户。大量汶莱居民跨境前来美里消费、就医、就学,形成跨境经济圈。砂拉越正借势发展跨境医疗、旅游与物流产业,将北部打造为面向国际的服务与投资落脚地。美里也在转型中,从传统石油城市进阶为区域级的交通与商业枢纽。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系列跨境合作与基础建设决策,越来越多地由砂拉越政府主导,无需中央层层协调。从大桥的收费机制、道路规划,到跨境事务的协调处理,砂州展现出日趋成熟的“半自主治理模式”,稳步走向更高程度的行政自主。
因此,东盟大桥不仅连接了两国的陆路,更开启了砂拉越掌握自身命运的通道。这座桥,不只通往汶莱,更象征着砂拉越朝向自主发展、区域融合与全球化布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