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国盟举行“倒安华”集会,声称是要抗议首相安华施政不力并促其下台。然而,真正的动机远不止表面所见,这场街头行动并非单纯反映民意,而是一次经过精密安排的政治操作,意在制造混乱、模糊焦点与为权力博弈铺路。

国盟希望借由集会营造出“政权即将崩溃”的假象,动摇群众信心。他们深知团结政府上台后虽仅不到三年,但财政赤字已从5.5%降低至4.1%,新债务减少,外资回流,经济逐步恢复,这对他们未来重新执政构成威胁。于是他们选择以群众动员方式放大不满,试图制造舆论压力,给人一种“安华已失民心”的印象。

与此同时,国盟也在为自身执政失败寻找替罪羊。从吉打、吉兰丹到登嘉楼,这些州属长期由国盟掌权,却至今贫困问题严重、水源与基础设施频出状况。面对民众质问,他们选择将矛头指向联邦政府,继续用煽动替代治理,用口号取代政策。

这场集会本质上也是国盟内部的测验,他们借机检验基层动员能力、测试选民情绪,同时释放出“政府不稳”的讯号,暗中观察是否有机会促成政治变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他们为下一轮权力布局所做的预演。

然而,即便真的将安华拉下台,国盟又能提出怎样的替代人选?哈迪阿旺的路线无法争取多元社会的认同,反而可能让国家陷入保守极端政策的阴霾,影响外国投资与国内和谐。至于慕尤丁,他的执政时期留下的是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民主制度瘫痪、经济停滞不前、中小企业倒闭潮频发和高失业率,执政表现备受批评。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盟内部派系林立,连谁是“首相接班人”都说不清,如何能带领国家前行?倒安华之后,留下的或许不是稳定,而是更深的政治真空与混乱。

相比之下,团结政府虽非完美,但至少建立起协调机制,让希盟、巫统与东马政党得以共同协商推动改革。若换成国盟重新执政,马来西亚可能再次陷入以族群与宗教议题绑架发展的老路,国家治理倒退,社会撕裂更甚。国盟真正关心的并非人民福祉,而是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所谓“倒安华”,只是烟幕,背后藏着一盘更深的政治棋局。

上一则新闻安华“送暖行动” 暗示全国大选逼近?
下一侧新闻神秘消失20年 全球最小蛇类再次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