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绿色转型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砂拉越的乡区发展正悄然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非传统路径。这并非依靠单一大型计划推动的“神来之笔”,而是多重制度设计、技术革新与社区共治协同作用下所诞生的一场深层次变革。这些“游戏改变者”(game changers)正在重塑边陲乡村的叙事与命运。
首要突破来自能源与数位接入。砂拉越另类电气化方案(SARES)透过太阳能与微型水力系统,为偏远长屋提供全天候电力。同时,藉由卫星网络与VSAT系统部署,数百个原本与世界断线的社区终于连上线,教育、电商、远距医疗等服务一一变为现实。
农业方面,砂政府积极推动“智慧农业园区+合作社”机制,协助传统小农以土地入股,参与灌溉、加工、销售等全链条环节。这不只是产量上的跃升,更让农民从被动耕作者转变为拥有议价能力的价值共创者。
社区治理结构也出现质变。从Highland Development Agency(HDA)到Upper Rajang Development Agency(URDA)等区域发展机构,由州政府牵头,广纳村委与原住民代表共议决策,形成“自下而上”的协商型治理,打破了以往一刀切的官僚思维,让发展计划更贴近实际民需。
在“硬基础”之外,砂拉越亦锚定“软力量”作为支撑。长屋文化旅游、社区导览、森林碳汇等绿色经济新业态,让村民在保有传统语言、生态智慧的同时,也获得新的经济活力。这种发展路径不是“经济换文化”的零和博弈,而是“发展权”与“文化权”的相互成全。
砂拉越的案例说明,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国家拨款,而是在制度赋权下,地方政府、社区与企业之间不断实验、修正、共创的动态过程。地方并非“等着被发展”的对象,而是拥有改变力量的起点。
在全国范围不断呼吁“去中心化”、“以人为本”的今天,砂拉越的乡区发展已率先迈出一步,不再将“资源不足”视为宿命,而是以务实与远见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包容性、绿色发展模式。
砂拉越的发展,不只是“补基础”、“赶进度”的技术工程,更是以村落为轴心、文化为灵魂、永续为方向的社会实验。真正的“游戏改变者”从来不是单一科技或政策,而是人民逐步成为自己未来的设计师与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