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怨高涨、抗议酝酿之际,首相兼财政部长安华于7月23日突然抛出五项惠民措施,试图将政策重心从结构改革转向贴近民生,以安抚不断升温的社会情绪。

这五项措施包括:向全国18岁以上国民发放100令吉一次性现金援助;将RON95汽油价格调降至1.99令吉/升;宣布9月15日为额外公共假期;“昌明慈悯”计划拨款翻倍;以及延迟10条大道收费调涨。这是一次典型的政策转向:短期有效、有感迅速,但代价和长远影响也随之而来。

派钱、降油、给假期,确实能快速释放“政策善意”。100令吉现金援助具有普惠性,不再只锁定B40群体,强化了政策的覆盖面。然而,作为一次性措施,它的实际效力仍有限,对生活成本上涨的对冲作用只是短暂喘息。RON95油价下调则透过MyKad辨识技术,限制补贴仅限国民使用,形式创新,但本质仍是旧式补贴机制的延长线,改革时点再次推迟。

额外公共假期虽无直接经济利益,却能作为心理红利,营造政府亲民形象。昌明慈悯促销拨款翻倍与大道费冻结同样有助减轻中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经济负担,让“物价高压”略得缓和。

整体来看,这是政府典型的逆周期操作策略。在全球经济放缓、本地增长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下,安华政府选择暂缓部分改革步伐,以短期让利政策维稳情绪。这是务实之举,也是一种政治布局。

然而财政代价不容忽视。根据惠誉估算,这一系列惠民措施将耗费约23亿令吉,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1%,虽仍在政府2025年3.8%的赤字目标范围内,但若燃油补贴改革持续拖延,将对财政整顿造成长期拖累,妨碍政府实现2028年将赤字压至3%的承诺。

多位经济学者对此表示理解并予以支持。华侨银行资深经济师认为这套货币宽松配合财政放宽的组合拳,有助缓解国内消费疲软、以及外部如美国关税风险带来的冲击。大马伊斯兰社会义务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亦表示,这是此前财政整顿所换来的政策空间,“不浪费一场危机”正是眼前的政策精神。

不过,消费人组织FOMCA提醒,100令吉补贴虽受欢迎,却治标不治本,若没有结构性改革作为配套,难以延续长期成效。他们主张政府应同步强化社会安全网与收入分配机制,真正减轻底层负担。

网络回响方面,马来社群普遍给予高度肯定。社交平台上“感谢首相”、“安华加油”等字句频频出现,尤其是对现金补贴和假期安排感受最为直接。不少家长留言表示,这笔小补贴对孩子的开学准备“帮上了大忙”。

但也有理性派声音浮现,尤其在X(原推特)、Threads与财经社群中,出现更多质疑声。有人指出:100令吉对一个家庭的实际支出影响不到1%,呼吁政府不要止步于派糖,而应专注于结构改革。部分财经内容创作者更发起在线投票,追踪民众对“兑现承诺”的信心指数。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安华政府紧急推出惠民政策,舆论仍高度关注即将举行的“倒安华”抗议行动。这显示,政策虽能舒缓部分焦虑,但对改革节奏缓慢的不满并未消散。

若要真正巩固支持,政府必须拿出清晰的改革蓝图。首要任务是为RON95补贴改革设定明确时程表,并在9月底前公布实施机制,包括差异化价格、识别系统、透明分发标准等,以建立国人信任。

其次,应加快落实结构性支持政策,涵盖就业培训、高薪岗位扶持、中小企业减压、物价监管与社会保障机制等,让民众不仅“花得起”,更要“活得稳”。

同时,也须探索更具公平性的财政收入策略,如调整与扩大消费税制(SST)、推动碳税与奢侈税改革,并将节省下的补贴预算转投教育、医疗与社会服务,而非只靠短期补贴来平息民怨。

对人民而言,更不应满足于一次性援助。公民社会应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在享受短期舒缓政策之余,也持续要求薪资提升、物价稳定、制度透明与社会公平。唯有如此,今日的补贴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信任的起点,让马来西亚走向更稳健的发展轨道。

上一则新闻从美食盛会到城市象征 古晋节繁华背后的沉思
下一侧新闻2匪党头目寻找目标 最终被击毙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