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古晋美食节,万人空巷的盛况预计再度上演。古晋节(Kuching Festival)已不只是一个地方节庆,它是砂拉越人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更是外地游客认识古晋的活动之一。
夜市经济狂热:一场全民参与的消费嘉年华
在节庆期间,古晋市政局广场瞬间化身为「城市最大夜市」。上百个摊位售卖琳琅满目的美食,从传统砂拉越叻沙、福州干捞面,到创意十足的芝士乌达、韩式年糕串,应有尽有。摊主摩拳擦掌、消费者大排长龙,交易声与食物香气交织出一道热闹的风景线。
不可否认,古晋节已成为推动夜市经济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催化剂。许多年轻创业者藉此舞台测试产品、拓展知名度,也带动短期就业机会与大量现金流动。
文化共融的缩影,亦是身份认同的载体
古晋节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族群和谐的体现。马来、华人、达雅、比达友摊贩并肩叫卖,观众席上不同族裔笑语满堂,仿佛是一座小型多元马来西亚的缩影。节庆中穿插的表演、手工艺展与语言交流,也让更多人从“吃”出发,逐步理解彼此文化。
对在地人而言,这场节庆不仅仅是“吃什么”,更是一种情感归属,一年一次的「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节日」仪式感。
热潮之下的城市负担与隐忧
然而,古晋节的成功,也带来了城市规划与管理上的挑战。晚间车流瘫痪、泊车混乱、人潮拥挤、垃圾处理压力剧增,已成为常年抱怨主题。更不用说部分摊位租金水涨船高,已非普通市民玩得起的生意门槛。
此外,节庆的“美食主轴”虽然吸睛,却也逐年显现出内容同质化、缺乏文化深度的问题。若无法注入更多原创性或与在地艺术、人文精神结合的元素,古晋节恐将沦为「大型吃货夜市」的印象定格。
未来的古晋节:要更大,还是更深?
古晋节的魅力毋庸置疑,它承载了城市的节奏、居民的情感,也撬动了经济动能。但一个成熟城市的节庆,除了热闹,更需要精致的策展、可持续的营运模式,以及对文化价值的再挖掘与再呈现。
我们期待看到的古晋节,是美食依旧诱人,但也能看到更多砂拉越本土工艺、新兴设计、青年创作、甚至是环境永续的概念被融入其中。唯有如此,这个节日才能不仅“好吃”,还能“好传”,持续成为古晋这座猫城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