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房地产广告打出“高回酬、低门槛”的口号,吸引大批年轻人投入置业潮。然而在浮夸的回报承诺背后,隐藏成本却往往被忽略,一不小心,买房梦可能变成沉重的经济包袱。

脸书专页“暴走员工”近日分享了一则案例,引起关注。一位月薪仅5500令吉的朋友,在无需支付头期款与律师费的前提下,购入一间总价58万令吉、面积900平方尺的3房2厕公寓。表面上看起来门槛不高,但版主却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虽然只需缴纳1万3500令吉的产业转名费(MOT),而且两年后才需开始供款,但根据房贷中介的计算,每月连同保险的贷款供期为2600令吉,债务收入比(DSR)高达63.27%,最终虽获银行批贷,却也把自己推进了紧绷的财务局面。

供屋不是终点,额外支出才是真负担

除了房贷,每月还需面对管理费(约297令吉)、水电费(约200令吉)、网络费(约100令吉)等基本开销,合计至少3100令吉,还未算上门牌税、地税、停车费与未来维修成本。

虽然这位朋友计划动用公积金第二户头装修,但手头储蓄仅2万令吉,连基本的橱柜与衣柜都可能负担不起。

在供房与日常支出之后,他每月仅剩1500令吉应付饮食、交通、社交或突发费用,几乎没有任何储蓄空间。看似“上车”成功,实则陷入财务压力。

买房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轻率入局

“买屋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别忘了,每一砖一瓦都要你买单。”贴文语重心长地提醒:房贷是一段长达35年的旅程,购屋前必须全面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慎防一时冲动酿成长期困境。

“别被广告骗了,买得起≠养得起。”

购屋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做足功课、算清每一笔支出,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理财之道。梦想固然值得追求,但更重要的是别让梦想成为沉重的枷锁。

上一则新闻丈夫夜夜尿床 妻子忍无可忍离婚
下一侧新闻中国羽球公开赛 谢苏组合报到8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