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团结政府感到失望,但更无法信任国盟。”这句话,正好说出了当今许多马来西亚选民,尤其是非土著、中产阶层和自由派群体的真实心声。他们对政府在施政上的乏力感到愤怒: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改革承诺一再跳票,种种问题积压,让信心逐渐崩解。但令人遗憾的是,最大在野联盟——国盟,也未能呈现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反而加深了政治不信任。

过去二十年来,马来西亚政权的更替虽看似频繁,却未能带来真正的制度改革与民主进步。政治人物周而复始地上演权力游戏,漠视民意,使得愈来愈多选民开始觉醒。他们不再盲信政党品牌或被华丽的宣传语迷惑,也不愿再为任何阵营“站台”。这种警觉与理性,正孕育出一批更加独立、冷静和不愿受操控的新兴选民。

过去选民的投票行为经常被标签化、阵营化,归类为某政党的“铁粉”。但如今,政治幻灭感驱使越来越多选民摆脱政党忠诚,转而以“议题导向”思维进行投票。他们不再为族群情绪所动,而是更加注重政策内容、执行力和领导人的诚信。这股趋势,促使“中间选民”势力重新崛起。

然而,这股中间力量的扩张在族群之间发展并不均衡。在马来社群当中,政党认同与族群焦虑依旧根深蒂固。长期以来,“马来人必须支持马来政党”的信念仍占据主流,许多选民认为,唯有集中票源,才能保障族群利益。这种身份政治继续扭曲选举行为,使得中间思维难以在该社群全面扎根。

要真正推动国家民主深化,关键就在于如何让“中间力量”跨越族群、阶层和城乡界限。如果中间选民只集中在城市或特定族群当中,那马来西亚政治仍将陷入极化对立。唯有当各族人民都能摆脱政党神话、拒绝情绪操控,转向政策和问责的轨道,我们的政治才可能跳脱族群分裂的旧模式,朝向成熟制度发展。

“中间选民”的崛起,将逼迫政党重新思考竞选策略。若政党仍依赖口号、情绪与身份政治来拉票,最终只会被新世代选民淘汰。新政治的竞争不应再是对抗,而应是改革能力、政策实践与透明治理的竞赛。

虽然“中间选民”经常被贴上“骑墙派”、“没有立场”的标签,但正是这些拒绝非黑即白、敢于坚持复杂立场的群体,才是国家理性与责任政治的推动者。他们的存在,将促使马来西亚政治走向真正的成熟与进步。

唯有当这股理性力量打破族群壁垒,凝聚为对公共政策有清晰期待的主流声音,我们才可能一步步迈向一个更好、更团结的马来西亚。

上一则新闻男子与3男爆争执 疑当街遭掳被推进罗里
下一侧新闻别对公司太有“感情” 老板不是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