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州休士顿52岁男子保罗・申德尔(Paul Schendel)在遭遇一起精心设计的假冒银行诈骗案后,于得知可能无法追回损失的6,800美元隔天,因心脏病发不幸去世。如今他的家人走出来分享这段心碎经历,希望借此提高大众对新型诈骗手法的警觉,避免更多人步上后尘。
诈骗之后的打击 成压垮申德尔的“最后一根稻草”
申德尔是三名子女的父亲,长期因背部受伤致残,健康状况不佳,并患有糖尿病并发症。他的姐姐凯伦(Karen Schendel)表示,弟弟原本已身心俱疲,突如其来的诈骗事件与银行冷漠回应,让他彻底绝望。
“他不仅失去了所有积蓄,更失去了希望。”
歹徒假冒银行员工 登门骗走银行卡
根据凯伦还原的经过,申德尔起初接到一通电话,来电者自称是富国银行(Wells Fargo)员工,声称其账户正遭受诈骗攻击,并准确说出他账户的细节。随后,一名“银行职员”女子亲自登门,要求申德尔交出银行卡。
出于信任,他照做了,并看着对方当场剪碎卡片后带走碎片,认为账户已“被安全处理”。
然而隔天,申德尔前往银行申请新卡时才惊觉自己被骗,银行职员冷淡地告诉他——银行不会以电话方式处理此类事务,他可能无法获得赔偿。他毕生的储蓄就此蒸发。隔天,他因突发心脏病去世。
类似诈骗案激增 专家:真实到令人发寒
申德尔不是个案。据报导,这是近期第三起诈骗分子冒充富国银行人员,直接登门行骗的事件。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数据,2019至2022年间,此类诈骗案件激增20倍。
诈骗者不仅会伪造银行号码、提供你个人账户资讯,还会安排“现场人员”取走银行卡或现金,让整个过程看似极为“官方”,让人防不胜防。
不只是金钱损失,更是心理重创
金融诈骗造成的影响不止于金钱层面。专家指出,受害人往往感到羞耻、自责、焦虑,甚至可能因压力引发高血压、忧郁或心脏疾病,严重影响健康。
心理学家建议,一旦被骗,不应独自承受,务必寻求家人、朋友、心理治疗师或支持团体协助,协助受害者修复心理创伤、恢复信心。
“诈骗是设计精密的陷阱,不是你笨,而是对方太会演。”
面对骗局,如何自保?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提醒,以下为常见诈骗征兆:
- 来电者自称来自你熟悉或信任的机构(如银行、社保局)
- 语气紧急,声称账户异常、涉及调查或有退款
- 指示你“立即”采取行动
- 要求你用不寻常方式付款,如加密货币、礼物卡等
若接到类似电话或讯息,最好的应对方式是挂断电话、不要点击链接,并亲自联系银行或相关单位核实。
此外,若不幸中招,应:
- 立即联络银行,冻结账户
- 向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报案
- 记录所有相关信息,协助调查
- 更改密码、设置多重验证
- 寻求心理支持,重建自我掌控感
“他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家属盼唤醒社会意识
申德尔的家人强调,他的故事并非特例,而是美国诈骗潮流中冰山一角。面对日益逼真的骗局,只有提升全民警觉心,才能避免更多悲剧重演。
“如果你感到哪里不对劲,那可能就真的是骗局。”
诈骗可以夺走金钱,却不应夺走希望。唯有全民提高警觉、制度完善追责机制,才是真正对受害者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