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原本不该发生的死亡,16年来在马来西亚社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赵明福,这位年仅30岁的雪州行政议员政治秘书,于2009年7月被反贪污委员会带走协助调查后,在翌日清晨被发现从雪兰莪反贪会大楼坠下,命丧当场。他的离世,点燃了一场横跨政治、司法与舆论的信任危机。

一条命,三次验尸,一连串未解的疑问

赵明福案件历经三次验尸调查、一场皇家调查委员会听证、一次上诉推翻、最终于2015年以一纸民事和解收场。然而,真相始终未明。今年5月,总检察署再度将案件归档,宣布“无需进一步行动”(NFA),形同再次盖棺定案。这对赵家来说,是第二次法律上的“宣判”;对公众而言,则是一记重创法治信仰的警钟。

Advertisement

赵案的复杂,并非止于死亡本身,而在于所映射出的制度问题——这不仅是一场人命关天的悲剧,更是一面照出政治干预与司法乏力的镜子。

司法绕行,责任无人承担

赵明福在协助调查期间,遭受长达数十小时的讯问,之后却横尸楼下。验尸庭最初给出的结论是“无法确认死因”。2014年,上诉庭驳回该说法,认定死因为“他人非法行为”。法医也曾指出赵颈部有疑似勒痕,使“自杀论”疑点重重。

尽管有五名反贪会官员被指涉案,但至今无人被控、无人问责。调查程序、扣留方式、讯问环境等诸多细节,暴露出执法单位内部监督严重失效。

政治承诺的破裂与沉默的代价

赵明福之死从一开始就紧扣政治脉络。反对党领袖、律师团体乃至行动党领袖都曾承诺彻查真相。2013年大选前,行动党承诺一旦执政,将在百日内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2018年希盟执政后,这项承诺却迟迟未兑现。随后的“喜来登政变”令政权更替,赵案也随之陷入沉寂。

2015年,政府在民事诉讼中承认存在程序疏忽,并赔偿赵家60万令吉,却始终未能厘清责任归属。金钱无法等同正义,赔偿不是真相。

国家信任的裂痕,从赵案开始扩大

这起案件不仅是赵明福个人的悲剧,更暴露了制度性失衡:执法不受监督、司法难以独立、政治干预决策、执政承诺难以兑现。这些问题层层堆叠,逐步侵蚀民众对国家体制的信任。

如今,行动党所面对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当年政治承诺的道德反噬。“遗憾”与“歉意”远远不足以回应公众质疑。人民期待的,是明确的问责与行动,而不是象征性的回应。

真相才是唯一出口

赵明福虽然已离世多年,但他的名字已成为追求真相、公义与问责的象征。如果国家无法面对“谁该为赵明福之死负责”这一根本问题,又何谈重建法治信仰?又如何防止类似的悲剧一再重演?

行动党曾因捍卫制度正义与改革精神而赢得支持,而今,也必须以实际行动回应赵案的历史遗留。若无法还原真相、追究责任,不仅赵案无法落幕,连人民对改革者的信任也将逐渐崩塌。

赵明福的故事,绝不应止于一纸和解。他的离去应成为制度改革的起点,而非被政治遗忘的终点。唯有让真相重见天日,才能告慰逝者,挽回民心,守住这个国家最基本的法治底线。

上一则新闻遭最熟悉的人背叛 女子把钱交朋友保管被私吞
下一侧新闻全国5区空气不健康 芙蓉空污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