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走到终点,还有可能“重启”吗?在澳洲新南威尔斯州一个低调小镇,一项仿佛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实验正悄然进行——一名患有慢性病的墨尔本女子于7月4日病逝后,选择将遗体冷冻保存,盼望未来科学进步能赋予她“第二次生命”。这起事件不仅震撼外界,也再度引发关于人体冷冻技术的科学潜力与伦理争议。
从死亡到“暂停”:冷冻过程细节曝光
根据《澳洲新报》报导,这名女子在医院被宣告死亡后,冷冻保存机构 Southern Cryonics 的团队迅速接手展开处理。他们先将遗体置入冰水中冷却,再经约六小时持续降温,随后转送至该机构设施,最终安置于摄氏零下200度的液态氮储存罐中。
她成为该中心冷冻保存的第二位“候选人”。目前全球已有超过600人接受类似程序,希望借由低温保存,让生命在未来某一刻得以“重新启动”。
科学界的质疑:希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尽管这种“延寿”概念令人着迷,科学界却大多持保留态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冷冻保存专家梅根·布莱恩特(Meagan Bryant)指出,当前的冷冻技术仅能在细胞或极少数简单组织中取得部分成果,但尚未有任何冷冻并成功复苏整个人体或器官的实例。
“如果冷冻真的有效,我们早就该在器官移植领域看到其广泛应用了。”
布莱恩特强调,人体由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与组织构成,每种组织对冷冻的反应各异,且无法用统一的冷冻剂有效保护所有细胞。在超低温下,细胞内形成的冰晶会导致膨胀与破裂,造成不可逆的组织损伤。这正是当前冷冻保存技术所面临的最大技术瓶颈。
灵感源头与机构成立
人体冷冻的理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艾廷格(Robert Ettinger)于1962年提出。他在著作《不朽的可能性》中主张,死亡或许只是科技尚未能克服的“疾病”,未来有可能逆转这一终局。此书出版后,他被誉为“人体冷冻之父”。
受其启发,Southern Cryonics 创办人菲利普·索拉基德斯(Philip Rhoades)号召35名志同道合者共同筹资,创立澳洲首个人体冷冻机构。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有32名会员登记准备接受冷冻,年龄介于15至95岁之间,涵盖医生、公车司机等多个职业。
高昂代价与法律灰区
参与者每年须缴交350澳币年费,最终执行冷冻程序的费用则高达17万澳币。会员需事先签署多项协议,包括禁止解剖、同意终止程序等,以确保冷冻过程不受外部干预。
由于澳洲目前尚无相关法律规范人体冷冻,Southern Cryonics 目前以“墓地”名义进行登记,以规避潜在法律问题。
科技希望还是伦理疑问?
索拉基德斯强调,这些选择冷冻的人并非追求“永生”,而是对未来科技抱持希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延续未竟的人生。然而,这场跨越生死的科学试验仍引发诸多伦理与哲学反思——如果未来真的能让人“复活”,那将如何界定死亡?科技是否准备好接下这项挑战?
在希望与未知之间,人类对“重生”的渴望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场前所未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