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指出,特朗普聚焦特定产业的关税措施才是真正具破坏性,尤其针对半导体与药品的征税,对拥有先进制造能力的国家与地区构成首当其冲的威胁。印度与新加坡可能受到药品关税波及,而台湾则面临半导体相关的压力。
报道提到,迄今为止特朗普征收的最高关税大多是针对特定商品,而非直接瞄准某个国家或地区。当前的动态也显示,未来将有更多针对性极强的行业关税陆续出台。
目前,美国已对铝和钢产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对汽车则加征25%。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表示,关于电子产品与半导体关税的细节,将在月底国家安全调查结束后正式公布。
在众多受影响的国家与地区中,那些具备高端技术和出口优势的经济体将面临最大冲击。例如,印度与新加坡每年对美国的药品出口平均高达100亿美元(约424.6亿令吉)。其中,新加坡产业所涉产品如疫苗,附加价值显著高于以仿制药为主的印度,因此预期将面临相当于印度六倍的关税幅度。
台湾则因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产业而成为被点名目标之一;而日本与韩国的汽车业已经受到既有关税措施波及。
针对这些产业关税,多数分析认为难以通过双边讨价还价达成妥协。但部分国家仍试图争取豁免或让步。新加坡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已将争取药品关税让步列为首要任务;而美日之间的汽车关税谈判则在僵局中中断。
美国与英国的最新协议将英国出口汽车的关税从27.5%降至10%,但设置配额限制,此举被视为仍留有谈判空间。然而,特朗普对药品关税未设定明确时间表,也引发部分人揣测其并不打算认真执行,但《经济学人》认为,这种解读可能过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