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反贪会主席阿占巴基在赵明福逝世16年后首度出面道歉,并提出慰问金给家属,一些人将此形容为“转型正义的起点”。但这样的说法,显然误解了“转型正义”的核心精神。
真正的转型正义,并非始于金钱赔偿。根据国际转型正义中心(ICTJ)的定义,它是一项涵盖历史真相揭露、加害者追责、司法公正、体制改革及公共和解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国家自威权走向民主过程中,对国家暴力与制度性不义所作出的全面回应。而这一切,必须从“真相”开始。
没有真相,何来转型?
赵明福的死亡至今仍谜团重重。从验尸庭、皇家调查委员会、再到上诉庭裁定“他杀”,十余年来虽调查不断,却从未有人被控上法庭。更别说政府主动交代案情的透明度了。如今,连加害机构本身都出面致歉,却始终不交代谁该负责任,这样的“道歉”,更像是一场公关止血行动,而非正义的兑现。
试问,如果连最基本的责任归属都无从厘清,我们又凭什么相信这是国家认真对待历史创伤的起点?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家属拒绝接受这份“慰问金”时,竟有人反过来质疑他们的“诚意”与“情绪”。但若连一个公民无辜丧命都无法获得交代,道歉和赔偿又有何意义?没有真相,赔再多的钱,也只是空洞的政治象征。
社会共识缺席,谈何“转型”
转型正义不是一场专属某个家庭的个案解决,而是一个国家如何面对集体历史创伤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划下制度底线,明确告诉未来:哪些错误绝不可再犯。
真正的“转型”,应以全社会的制度认知与集体意志为基础。从司法独立、执法问责,到教育系统对历史的书写,都必须彻底改革。这不仅是为一个受害者讨回公道,更是为整个社会建立新的法治共识。
台湾的经验是借鉴。从白色恐怖、二二八、林宅血案,每一段历史都通过国家道歉、调查报告、制度补偿、教育改革等环节,层层构建社会对国家暴力的反思。哪怕凶手未被绳之以法,国家至少敢于承认错误,愿意面对真相,接受责任。
我们不能继续假装不需要转型
反观马来西亚,五一三、内安法逮捕、种族主义政策、司法不公……这些沉痛的历史伤痕,从未有一个国家级机构正面面对,更遑论制度性修复。没有“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没有国家正式道歉,没有立法处理历史创伤。
曾几何时,华人社会以压倒性选票支持行动党,就是寄望他们能带来一套不同的政治价值。然而今日的道歉若只是“鞠躬了事”,没有系统改革、没有立法推动转型,那只是在用旧体制的妥协,拖延新社会的实现。
道歉不是终点,更不是起点
这一次的道歉,是马来西亚极少数的象征性姿态,但我们不能因此误判:这还不是“转型正义”,更不是它的开始。若无查明真相、厘清责任、修补制度,它顶多只是一次舆论止血的尝试。
正义从不轻易降临,尤其是在一个由旧势力与新政权交错而成的政治现实里。我们既不该轻言乐观,也不能允许“慰问金”取代真相。
我们支持赵家继续追寻真相——不仅为了他们一家,更为了不让这个国家对“生命无辜死去”这件事永远闭嘴。唯有真相揭示,制度改革,正义才不会成为下一场悲剧的缺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