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交媒体上不时可见年轻华人表达一个新趋势:他们在身后若立墓碑,所标注的将不再是父祖辈的籍贯如广东、福建、海南、客家,而是自己成长的马来西亚城镇或家乡。这种观念引发许多共鸣,也反映出当代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的转变。

语言隔阂削弱原乡连结

对年轻一代而言,“籍贯”这一概念日渐陌生。方言作为最能代表族群文化的元素之一,早已在多数城市家庭中失传。许多年轻人只会流利的华语,却无法分辨乃至表达自己的具体籍贯。对潮州、客家、福建之间的差异更是模糊不清。语言的断层,自然也导致文化认同的松动。

Advertisement

文化象征趋于淡化

若除去方言,籍贯文化还有多少能让人明确识别?饮食或许是一个答案,但在马来西亚这个文化多元、融合程度极高的社会,很多传统美食早已超越族群归属。客家酿豆腐、海南鸡饭、福建虾面,早成为全民美食,反而少有人真正关心它们源自哪个族群。

会馆与籍贯组织的失落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过去高度依赖籍贯会馆维系乡情,但伴随老一辈陆续离世,许多会馆如今面对青黄不接的局面。虽然不断尝试吸引年轻人参与,强化文化认同,但现实是,许多年轻华人对这些组织感到陌生,参与度极低,甚至无法明确区分“福建”与“潮州”的文化差异。

这也引发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我们今天是否还拥有清晰的“籍贯文化”?所谓“马来西亚客家文化”或“本地海南文化”与其原乡版本之间的界限何在?当会馆本身也难以清楚描述其文化定位时,籍贯对年轻人而言便失去了象征意义。

一种合理的新认同方式?

因此,选择将“新山”“怡保”或“诗巫”作为墓碑上的家乡,反映的是马来西亚年轻华人真实的成长记忆与生活轨迹。这并非“数典忘祖”,而是文化传承断裂与社会现实共同作用下的自然结果。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原乡不过是地图上的一个遥远地名;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的街道、食堂、学校和社区,才是他们情感归属的所在。

正视现实,思考未来

或许,有人会批评这种做法是对传统的背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能力也有诚意去理解这背后的社会演变?如果希望年轻一代重建与原乡的文化联系,就必须提出实质的方法,而非一味指责“忘本”。

如果无法扭转这种趋势,那么马来西亚华社更该认真思考自身的文化定位与发展方向,探寻一条属于本地华人社会、而非一味追溯原乡的认同之路。

身份是活的,文化是流动的。当代大马华人或许正在逐步走出籍贯的框架,走向一个以本土经验为基础的新文化自觉。这条路并不容易,但它必须被承认与讨论。

上一则新闻真正能稳定人生的 从来就不是一夜暴富
下一侧新闻强迫女星掩盖买毒案 公司老板判有罪“下场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