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不再只是后院”——砂拉越总理在2025年再度明确表态:砂拉越不甘只是马来西亚联邦框架下的一个“区域”,目标是成为区域经济强区(Regional Economic Powerhouse)。这番话,在如今已不再只是口号,而是落实在行动中的一套全面战略布局。
砂拉越过去曾被视为资源输出地,然而短短数年间,从能源主权、航空网络、基建投资到财政自主,砂拉越正有条不紊地重塑自己的政治与经济版图。
一、能源自主:天然气主权回归本土
长期以来,砂拉越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大部分由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掌控,本地只能获得有限税收。如今,砂拉越政府通过Sarawak Gas Roadmap 2030,明确提出:
- 2030年前,至少30%的天然气保留在本地,用于发展下游产业;
- 规划北砂与南砂LNG枢纽;
- 推动化工、肥料等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
这意味着,砂拉越不再仅仅是资源提供者,而要掌握从上游到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分析认为,未来砂拉越GDP有望有四分之一来自石油与天然气下游产业。当然,这也是一场高风险的布局,取决于国际能源价格走势。
二、航空布局:AirBorneo崛起
砂拉越去年底收购马航旗下支线航空MASwings,并计划以AirBorneo品牌重新出发。这背后不只是开办一家航空公司,而是有明确策略考量:
- 减少对吉隆坡航空枢纽的依赖;
- 建立连接汶莱、印尼加里曼丹、菲律宾南部的区域航线;
- 服务未来出口、商务与旅游需求。
未来AirBorneo目标包括开通新加坡、曼谷、巴厘岛等短途国际航线,配合古晋新国际机场与深水港计划,砂拉越希望成为东南亚物流枢纽。
三、政治版图重划:99席的意义
砂议会计划从82席增至99席,这不仅是单纯的选区调整,背后隐藏着更深远的政治意图:
- 因应18岁投票权,增加年轻选民代表;
- 平衡城乡人口比例;
- 为与联邦政府谈判增添筹码。
尤其是在1963年马来西亚协定(MA63)不断被提出讨论的当下,砂拉越以增加议席方式强化在联邦体制中的话语权。
四、财政自主:自力更生的底气
砂拉越近年来令人瞩目的另一点,是财政独立进展迅速:
- 自筹收入占预算77%,极少依赖联邦拨款;
- 成立砂拉越发展银行(DBOS),资产规模超RM30-40亿;
- 主权财富基金已累计逾RM80亿。
这使砂拉越有能力自行推动大型基建与产业计划,面对联邦财政政策变化时,也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五、氢能战略:绿色转型新赛道
砂拉越已与日本、韩国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2030年起每年生产20万吨绿色氢能出口海外。优势包括:
- 拥有马来西亚最大的水力发电能力;
- 丰富的太阳能与风能开发潜力;
- 正在建设专属氢能港口与加氢站设施。
但挑战同样不小,涉及高技术门槛、市场需求波动,以及环保与原住民土地权益议题。
六、不只是地方议程,而是全国格局变化
有人或许仍将砂拉越的动作视为地方政府自身发展,但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此——这是马来西亚联邦政治经济格局重塑的前奏:
- 砂拉越不再满足于联邦体系下的资源供给角色;
- 寻求在东盟及全球能源市场取得独立话语权;
- 通过财政独立、能源主权、基础设施投资与绿色能源布局,为自身建立长期安全网。
这是一盘以10年为单位的大棋,不只是“婆罗洲故事”,更是马来西亚未来权力版图可能出现剧烈变化的关键观察点。
砂拉越能否凭借这一系列布局真正崛起,成为东南亚能源与物流中心,仍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不仅是马来西亚地图上的一个区域,而是在主动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