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时任行动党州议员欧阳捍卫华的助理赵明福在雪州反贪会总部坠楼身亡,这一事件至今被视为我国政治史上的重大悲剧。
从悲剧到司法攻防:16年纠葛不断
事发后,在野党、华团及多个民间团体齐声谴责当时国阵政府,指赵明福是政治打压的受害者。行动党律师团为赵家争取司法公正,推动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与此同时,赵明福基金会成立,并迅速筹得66万令吉捐款。
2010年,验尸庭判定赵明福案件为“悬案”。不服判决的行动党律师团随即提出司法审核,上诉庭最终在2014年推翻原判,裁定赵明福死于“不明人士非法行为”。2015年,赵家提起民事诉讼,政府与反贪会承认责任,并以66万令吉和解。
政治遗产与现实困境
然而,事情并未因和解而画下句点。希盟在野时曾高调以赵明福案攻击国阵,政权轮替后,赵家期待真相彻查,却最终失望收场。特别是2025年总监察署宣布不予起诉(NFA)决定后,赵家情绪达到顶点,赵明福民主促进会甚至转为批判希盟和行动党的平台。
这16年来,案件真相仍未彻底厘清,但围绕案件的政治操作和权力博弈早已深入人心。
行动党的双重标准与赵家的执着
行动党在野时旗帜鲜明支持赵家,掌权后却表现犹豫。外界难免质疑,赵明福案是否只是选票工具?虽然党内确有真心想为赵家讨公道的领袖,但随着时间推移,证据早已不足,现实也不容许案件彻底翻盘。
行动党的“放不开”,也让赵家和部分社会舆论认为希盟及行动党有“道义责任”继续追查此案,将赵明福视为政权更替的象征。然而,这种预期未必符合现实,反而形成无形包袱。
赵家下一步:从追凶到推动改革
回望16年,赵家确实付出巨大心力,但除了继续追查真相,赵明福民主促进会更应拓展方向。与其困在个别案件之中,不如投身推动司法体制、检控机制及警政改革。
截至目前,华社仍缺乏一个专注体制改革的组织,这不仅造成其他族群误解,也削弱了华社与国家机制的连结。赵明福案正好可以作为桥梁,让赵家和更多民间团体联合起来,共同建设更广阔的公民社会平台。
让赵明福成为全民记忆,而非族群议题
唯有当赵明福案不再局限于华社内部讨论,而成为全国共同关心的议题时,赵明福精神才能真正成型。赵明福民主促进会也能获得更多社会支持、资金与人力,从而延续其意义。
赵明福的悲剧不该只属于赵家——它象征着国家制度问题与公民权利危机。然而长期以来,因政治色彩过重,这一议题始终未能发展成全民共同讨论的平台。
如今是时候重新出发:
- 行动党必须放下对赵明福案的政治操控,真正赋予公民社会空间;
- 赵家则应走出狭隘的追凶框架,转而推动更全面的体制改革倡议。
只有如此,赵明福的名字,才不会只是历史上的一则悲剧,而会成为推动国家前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