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砂拉越人来说,7月22日不仅是日历上的一个日期,而是一种集体记忆,一种心底深处的自我认同。
1963年7月22日,这一天在古晋留下历史印记。英国最后一任砂拉越总督正式将权力移交给由Stephen Kalong Ningkan领导的本地政府。有人将此定义为砂拉越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的时刻,也有人视之为短暂自治,为加入马来西亚联邦铺路。但无论历史怎么解读,这一天对砂拉越人来说,都代表着一段属于自己的起点。
长辈的记忆:第一次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
对于年长一代,那是意义非凡的一天。他们亲历了从殖民到自治的转变,亲手见证砂拉越第一次由本地人治理自己的事务。即便那段自主掌控只持续了数月,那种“属于自己的”的感觉早已深刻烙印心底:
“那一天起,我们不再只是受别人统治的子民,而是拥有自己声音的砂拉越人。”
年轻一代:觉醒与认同
而对年轻世代而言,722是一种身份的提醒。他们或许不熟悉马来西亚协定(MA63)的具体条款,也未曾亲身经历殖民年代,但他们知道自己与半岛人不同。
这种不同,体现在语言与文化的多样:
- 砂拉越式马来语腔调
- 砂拉越华语
- Iban、Bidayuh、Melanau、Orang Ulu 等母语并存
- 各宗教信仰和谐共存:穆斯林、基督徒、佛教徒、锡克教徒、印度教徒、巴哈伊教徒
从长屋到古晋夜市,从学校歌声到稻田乡野,砂拉越的日常都写着“我是砂拉越人”的独特节奏。
庆典与心声:城市与乡区的722
在城市,722是烟火、车队、演唱会与商场旗帜,是孩子们在学校里唱着《Ibu Pertiwiku》。
而在内陆乡区,可能没有喧嚣的活动,但只要有人提起那一天,都会淡淡说:
“我不是半岛人,我是砂拉越人。”
那句话里,既有自豪,也有一丝被遗忘的孤独感。
不只是回顾,更是提醒
近年来,围绕《马来西亚协定1963》的讨论越来越多。砂拉越要求更大自治、更公平资源。
年轻一代学会了喊出“砂拉越优先”(Sarawak First),不是为了分离,而是为了在马来西亚联邦里被平等对待,成为真正“邦对邦”的合伙人。
722的意义:持续提出的问题
每年的7月22日,不只是纪念历史,更是一次集体自问:
- 砂拉越是谁?
- 我们要怎样定义自己?
- 在马来西亚联邦的未来,砂拉越该扮演什么角色?
这是一句写在心里的告白:
“我们是砂拉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