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首届峰会以来,金砖国家(BRICS)持续推动多极化金融体系,挑战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格局。然而,2025年7月初,第17届金砖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将对所有金砖国家出口至美国的商品统一加征10%报复性关税,全球经济再次陷入货币与贸易对抗的紧张氛围。
美元与金砖国家的博弈加剧
早在2024年11月30日,特朗普政府就已发出威胁:若金砖国家不承诺“停止开发替代美元的新货币”,美国将祭出100%关税。本次峰会上,特朗普正式重申反制政策,点名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以及新加入的伊朗和印尼,直指其“削弱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强调这关系到美国“国家存亡”。
巴西总统卢拉随即回应,批评美国“以霸主姿态破坏世界贸易秩序”,并在峰会联合声明中,连同其他金砖领导人共同表达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的严重关切,呼吁坚持多边合作、维护全球经济稳定。
尽管如此,金砖内部的“去美元化”进程依旧处于探索阶段。根据大西洋理事会最新报告,虽然如中国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参与机构持续增加,但金砖国家尚未形成真正独立于美元的结算机制。各国央行逐步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提高黄金等实物资产比重,并持续测试“BRICS Pay”平台等跨境支付工具,迈向去中心化和多元化货币体系。
截至2025年,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仍占逾40%,国际储备占比超过55%,短期内无法撼动其主导地位。然而,金砖成员推动本币结算与融资的趋势,正在逐步为国际金融秩序注入更多变量。
马来西亚的灵活布局:安华的金砖策略
2024年6月,马来西亚首相安华公开宣布,已正式向当届金砖轮值主席国俄罗斯递交加入申请。随后,安华在同年10月出席于俄罗斯喀山举行的BRICS Outreach峰会,并与巴西总统卢拉私下磋商加入细节。到12月底,克里姆林宫宣布马来西亚正式获得“金砖伙伴国”身份,虽非正式成员国,却为日后正式入会铺路。
安华在国内外多次强调,加入金砖框架符合马来西亚长期多边外交与经济多极化的战略。例如,他在《项目辛迪加》发表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东盟地区正在经历“第二次文艺复兴”,与金砖合作有助于区域供应链韧性以及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
然而,正当马来西亚积极准备融入金砖时,特朗普宣布10%报复性关税。这看似突如其来的变数,却意外令马来西亚因未成为正式成员而躲过直接冲击,相当于获得一张贸易避风港通行证。安华这一年多来的外交布局,在这一刻展现出战略灵活性——既不完全站队,也不放弃加入机会,为马来西亚本币支付系统建设和外汇储备结构调整赢得宝贵时间。
多极化浪潮下的风险与机会
如今,金砖国家虽未能一举撼动美元,但其去美元化尝试已成为全球金融政策的重要参考。对马来西亚而言,介于金砖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灰色地带”身份,反倒形成一种缓冲:既能避免卷入中美贸易冲突的最前线,又能借助金砖平台参与区域经济重组。
安华在短短一年间的多边外交操作,不仅让马来西亚避免了“选边站”的尴尬局面,也为自身在多极化时代中占据有利位置提供了更多空间。贸易风暴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机——马来西亚正在努力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